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解讀:《“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 (2025-2027 年)》

日期:2025-01-13 15:12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為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強化北京作為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樞紐功能,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技創新合作,按照《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2024-2027年)》《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7年)》等法規文件精神,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印發《行動計劃》。

  二、政策亮點

  一是堅持國際視野,共商共建。加快形成“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新佈局,建立完善“四庫”聯動工作機制,不斷拓展更高水準、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新空間。

  二是突出首都特色,創新引領。遵循創新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先進製造、新能源、現代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與産業應用,拓展民生服務領域科技合作。

  三是加強全面統籌,産業協同。搭建多類型科技合作平臺,深化“一帶一路”聯合研究,加強國際科技園區合作,持續優化海外綜合服務水準,加快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創新活動平臺。

  三、總體思路和目標

  緊緊圍繞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以互聯互通為主線,搭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平臺,支援創新主體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穩步推動多領域創新鏈、産業鏈務實合作。到2027年,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彰顯,引領創新主體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建設北京成為引領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合作重要樞紐。建設百個科技創新平臺、開展百個聯合研發項目、服務百個創新主體。

  四、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分為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點任務”為主要工作內容,從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工作體系、促進多領域産業鏈協同發展、搭建多類型科技合作平臺3個方面提出12條重點任務。

  (一)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工作體系

  對外加快形成“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新佈局。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因素,圍繞周邊國家、歐亞、非拉等區域發展稟賦及優勢領域,實施有針對性的科技合作政策,持續深化與共建國家合作,推動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對內建立完善“四庫”聯動工作體系。充分梳理創新資源,建立“項目成果庫”“技術儲備庫”“合作需求庫”“平臺機構庫”,做好“四庫”間創新資源互聯互通,促進與共建國家創新成果互惠互享。

  (二)促進多領域産業鏈協同發展

  一是深化與共建國家創新合作。圍繞本市重點産業領域,面向共建國家發展階段和發展需求,推動創新主體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先進製造、新能源、現代農業、民生服務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技術轉移、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形式的深度合作,鼓勵參與國際規則、國際標準制定。二是強化在共建國家産業佈局。支援創新主體“出海”,在海外建設實驗基地、智慧工廠,參與共建國家民生設施建設和運營維護,推動創新成果在共建國家轉化落地、推廣應用,拓展新市場、培育新優勢、發展新業態、提升新服務,促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三)搭建多類型科技合作平臺?

  一是共建“一帶一路”聯合研究平臺。支援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發項目,服務科研人員交流合作,依託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設施平臺推動科研開放共用。二是加強國際科技園區合作。支援在海外共建科技園區,鼓勵中關村分園、特色園及相關創新主體與共建國家科技園區結締“姊妹園”,高品質、高水準籌辦國際科技園區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2025年世界大會。三是持續優化海外綜合服務平臺。支援創新主體在共建國家設立平臺載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優質項目雙向落地,助力科技企業“出海”。四是加快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鼓勵創新主體申報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通過京津冀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促進三地科技創新國際化協同發展。五是打造“一帶一路”創新活動平臺。發揮中關村論壇在共建國家的品牌效應,提升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品牌活動平臺作用,促進與共建國家學術交流與資源共用。系統強化五類平臺建設,加速科技傳播交流,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形成協同創新效應,全面提升本市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