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發佈《北京市關於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財稅金融支援、數智轉型綠色發展、企業融通發展、人才引進培育、空間和數據支援、企業權益保障、培育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27項措施,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品質發展。
亮點1
“先用後付”使用高校成果
此次新政所指的“專精特新企業”,覆蓋了北京中小企業的“雁陣”: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市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再到國家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本市已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275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754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035家。
這次新政排在最前面的支援措施就是聚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解讀,本市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參與産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科研項目,鼓勵企業技術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共性技術平臺面向專精特新企業開放儀器設備資源。
科研機構掌握着大量科技成果,而專精特新企業恰恰能讓這些成果儘快落地。為此,新政提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採取“先使用後付費”等方式授權專精特新企業使用科技成果;通過專利開放許可等方式,向專精特新企業轉化專利技術;支援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孵化器、專精特新特色園區、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等服務載體建設産研中試驗證平臺,向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服務;支援龍頭企業聯合專精特新企業共建中試驗證平臺。
亮點2
定期推送減稅降費紅利帳單
近500家在板企業,累計融資150億元,165家企業獲得股權融資獎勵,支援近1000萬元……這組數據見證了北京專精特新專板開板一年多來的成績。目前,北京專板在企業融資規模、多層次資本市場聯動、入板企業數量、政策支援方面實現領跑。
中小企業成長,資金是最關鍵的“養分”之一。此次新政,為專精特新企業打出了一套囊括財稅、信貸、上市、保險等多渠道的“組合拳”。
財政稅收支援講究“紅利”:本市將向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一戶一策”稅收徵管服務,定期精準推送減稅降費紅利帳單,助推紅利直達快享;鼓勵各區對首次認定的專精特新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在研發、成果轉化等環節的資金引導力度。
信貸服務則突出“精準”二字。企業關心的續貸政策將進一步優化,滿足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流動性需求;相關部門也將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開發“專精特新貸”特色産品,增加信用貸款、知識産權質押貸款及中長期貸款投放,引導金融機構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更豐富、利率更低的“政採貸”金融産品,鼓勵有條件的區研究設立專精特新企業應急轉貸資金。
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也將進一步拓寬:除了對“專精特新”專板的入板企業擇優支援,還會支援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申報北京證券交易所,提高企業發行上市與並購重組審核效率。
亮點3
組團參加工業用地“招拍挂”
隨着企業逐漸長大,用地建廠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本市將精準匹配土地資源要素,對專精特新企業新增投資項目用地需求予以支援。
此次新政給出兩項關於土地供給的實打實舉措。其一,是在符合規劃和土地轉讓規定等前提下,探索專精特新企業聯合參加工業用地“招拍挂”,按規定做好宗地分割手續辦理。其二,是支援專精特新企業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不改變用途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現有工業用地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增加後容積率不超過1.0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全新的生産要素。新政更加明確了在數據層面對企業的支援:本市將積極推進數據提供部門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數據供給,依託市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通過公共數據開放、授權運營等方式提供數據産品和服務,滿足企業對公共數據的用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