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解讀材料

日期:2024-03-28 10:17    來源:北京市水務局

分享:
列印
字號:        

  一、關於文件出臺的背景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將水土保持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業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也是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緊迫而長期的戰略任務。2022年12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以中央名義印發關於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對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深入貫徹落實。

  北京市位於燕山、太行山和華北平原交界地帶,總面積16410km2,其中山區面積佔62%。全市降水時空分佈不均,人口密度大、水土資源開發強度高,山區坡陡溝深、地表岩層風化嚴重,平原及其與山區過渡帶生産建設項目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直接關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頒佈出臺《北京市水土保持條例》《北京市水土保持規劃》,水土保持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統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0%以上的山區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明顯提升;建成五處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創建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2023年全市水土保持率達89.1%,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雙下降”,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為保障首都水安全、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一些地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敏感性高、綜合治理難度大,同時本市生産建設活動仍較為活躍,人為水土流失管控面臨諸多挑戰。面對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市水土保持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精神,結合本市實際,特製定《北京市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二、關於工作目標

  《實施意見》提出了兩個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本市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達到90.3%。第二階段到2035年,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全面形成,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全市水土保持率達到95.0%。

  三、關於重點任務

  《實施意見》提出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着力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加快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持續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等四方面重點任務。

  (一)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

  “保護優先”是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水土保持法明確的重要方針之一。《實施意見》從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源頭防控、加大重點區域預防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等3個方面強化預防保護。一是落實國家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按照本市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要求,實施有針對性、差別化的保護治理措施;二是以強化重要水源地保護為目標,全面實施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和白河堡水庫上游水土流失預防保護;三是着力提升森林、濕地、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功能。

  (二)着力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

  加強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意見》提出了4項舉措。一是落實監管制度標準。針對生産建設項目,依法落實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加強全鏈條全過程監管;針對農林開發等生産建設活動,強調要落實有關防治標準並加強監管。二是創新完善監管方式。落實水土保持信用評價制度,探索實施基於“風險+信用”的分類分級、差異化監管方式,提高監管精準化水準。三是加強協同監管。主要包括強化部門間協同監管、完善流域上下游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四是強化企業責任落實。強調生産建設單位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及其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業監管和指導責任。要求生産建設單位加強並規範土石方管理,嚴格控制地表擾動,強化表土資源保護、棄渣減量和綜合利用。

  (三)加快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

  《實施意見》明確了我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和主攻方向。一是以門頭溝、房山、昌平等區域為重點,科學推進災後水土保持能力恢復。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防治與山洪、泥石流溝道綜合治理。二是持續推進重要片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強調加強坡面水系梳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改善溝道水文形態和生境條件。同時對廢棄礦山和陡坡地種植等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修復要求。三是統籌推進重要區域生態清潔小流域提質增效。明確在密雲水庫上游、太行山東部和燕山南部等山地丘陵水源涵養區,持續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質增效,要求各有關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以流域水系為單元,整溝、整村、整鄉一體化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需要説明的是,坡地種植往往容易引發水土流失,進而導致土地生産力下降、水旱災害加劇以及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北京市水土保持條例》對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和陡坡地種植經濟林均提出了相關水土保持要求。按照法律規定,《實施意見》強調,對五度以上二十五度以下坡地種植農作物和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種植經濟林的,鼓勵退出種植,實施生態修復。各區在具體落實中,要綜合採用政策、工程、科技、經濟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推進,不搞一刀切。

  (四)持續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

  《實施意見》提出強化水土保持基礎工作、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機制、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加強水土保持考核和加強水土保持科技創新等5個方面內容。特別是明確鼓勵各區開展以獎代補試點,支援和引導社會資本和治理區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同時強調定期開展對各區和鄉鎮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考核,加強考核成果應用。

  四、關於保障措施

  《實施意見》從加強組織領導、部門協作、投入保障、隊伍建設和宣傳教育等5個方面提出了要求。特別是明確建立完善由水務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水土保持協調機制。同時要求採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不斷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

  附 名詞解釋

  水土流失:在水力、風力、重力等地球內、外營力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下,造成水土資源損失和土地生産力下降,包括地表土壤侵蝕及水的損失。北京的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削弱生態系統功能甚至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當地群眾生産生活,而且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水土流失造成水庫淤積、河道阻塞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同時導致土壤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劇水旱災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為面源污染的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加劇水源污染。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所採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發展農業生産,維護河湖健康,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水土保持率:區域內水土保持狀況良好的面積(非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例,是反映水土保持總體狀況的宏觀管理指標,是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效果和自然稟賦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間尺度的綜合體現。水土保持率指標已納入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

  小流域:相對獨立和封閉且集水面積通常在50km2以下的自然匯水區域。小流域既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單元、水源涵養的地理單元,又是水源保護的管理單元,只有把一條條小流域治理好、保護好,才可能維護良好的流域生態系統,入河入庫水質也才能得到基本保證。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是我國在長期水土保持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根據本市水務普查成果,全市共劃分為1085條小流域,其中山區576條。

  坡面水系梳理:一般指針對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的坡面進行産匯流分析,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布設排洪溝渠、蓄水池(窖)、截水溝等坡面水系工程,以達到調控坡面徑流、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植被過濾帶:一般指介於水體和陸域之間具有植被覆蓋的區域,也稱為植被緩衝帶。作為陸地與河岸(湖濱)之間的過濾帶,對地表徑流和泥沙具有攔截阻滯作用,同時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使進入水體的懸浮物、氮、磷、除草劑等污染物質減少,在防治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又稱非點源污染,主要由土壤泥沙顆粒、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各種大氣顆粒物等組成,通過地表徑流、土壤侵蝕、農田排水等方式進入水、土壤或大氣環境。其具有的隨機性、廣泛性、滯後性、模糊性、潛伏性等特點,加大了相應的研究、治理和管理政策制定的難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