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本市首個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出臺 院落修繕要保護重要歷史痕跡

日期:2024-05-09 14:1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在對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過程中,應遵循完整性原則,建築與院落環境需整體維護修繕。同時,不同歷史階段及重要人物、事件留下的改動和變化痕跡也應進行保護。5月9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發佈《北京市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試行)》,這是本市針對歷史建築修繕出臺的首個技術導則,為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提供了詳盡的技術標準。

  歷史環境要素應一同修繕

  在歷史院落修繕領域,此前一直有個詞叫“修舊如舊”,那什麼是舊呢?《導則》明確,修繕應遵循完整性原則,建築與環境需整體維護修繕。同時,不同歷史階段及重要人物、事件留下的改動和變化痕跡也應進行保護。

  合院式建築,指的是採用院落式佈局的建築群,多數散落在歷史文化街區,是體現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的代表。根據《導則》,完整性是修繕合院式建築應遵循的原則,即參與修繕的主體應以劃定的歷史建築保護範圍為單位,進行建築與院落環境整體維護修繕。這意味着,保護修繕的重點不僅包括建築本體、有價值部位,歷史環境要素也應一併考慮、一同修繕。

  具體來看,歷史環境要素是指建築所處院落環境內有特定價值的部位,例如開工石、影壁、鋪地、樹木等。“環境要素包含豐富的歷史資訊,與建築單體一起統籌考慮維護修繕,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歷史建築的價值與特色。”市住房城鄉建設委保障房標準與評審處副處長郭偉明表示。

  按建築結構分兩類進行保護

  因各時期建築單體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導則》將其按照建築結構分成了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建築兩類。針對不同建築結構,需要分類進行保護。其中,木結構建築重點在對木構架、木柱、木構件修繕,包括木柱抽換、墩接、挖補等措施;磚木結構建築則側重於墻體加固、外墻清洗、樓面和屋架加固等。

  具體操作過程中,《導則》明確,進行維護修繕前,應對歷史建築現狀進行評估,在評估基礎上,按照“恢復原狀”或“保留現狀”兩種修繕干預原則實施。郭偉明進一步解釋,如果建築現存部位有明顯後期改動,經專家論證和評審,可採取對該部位實施原狀恢復,或者維持現狀,按現存外觀和做法進行修復。

  兼顧居民現代生産生活需要

  在掛牌的合院式歷史建築中,有400余座為傳統民居,佔比超八成,且多數仍有居民居住。《導則》明確,在保存歷史建築價值的同時,還應通過功能改善和環境提升,適度滿足居民現代生産生活需要,促進歷史建築的合理有效利用。相關主體可在與歷史建築風貌協調的前提下,運用新能源、新技術,如太陽能、雨水收集等設施,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