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事關首都污水治理和供水!這場通報會有答案

日期:2023-02-16 19:00    來源:北京市水務局

分享:
列印
字號:        

  2月16日上午,市水務局舉辦兩個“三年行動方案”新聞通報會。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楊進懷介紹《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市推進供水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總體情況。會議現場,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宇,總工程師廖日紅及供排水工作相關負責同志就兩個“三年行動方案”的發佈背景和下一步具體實施內容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 楊進懷

  各位記者朋友,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媒體通氣會,在這裡就《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市推進供水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兩個行動方案開展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今天應邀參加通氣會的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電視台、北京新聞廣播等媒體。

  近日,市政府正式發佈第四個三年治污方案,以及供水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此次通報會將聚焦這兩個方案發佈的背景和下一步的具體實施,就公眾關注的話題與媒體同仁進行深入探討。

  今天,負責同大家進行交流的主要是李宇、廖日紅。李宇副局長主要負責水資源管理、地下水管理、供水管理等方面工作,廖日紅總工主要負責排水、再生水利用等方面工作的交流。下面,進入提問環節——

  ■  人民日報記者

  請介紹一下前三輪“治污三年行動”的主要成效以及第四輪“治污三年行動”在城鄉統籌治理上有什麼推進措施?

  廖日紅

  局總工程師

  圍繞解決我市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環境問題,自2013年起我市連續出臺了四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

  第一個三年行動方案,是2013年-2016年,重點圍繞提升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60座,建設污水收集管線1400公里。全市污水處理率由83%提升到87.9%,基本解決了城鎮地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

  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是2016年-2019年,重點是以城鄉接合部地區村莊、重要水源地村莊和民俗旅游村莊等為重點,加快城鄉水環境治理,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41座,建設污水管線2400公里,完成了1506個村莊污水治理和142條段共669公里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全市污水處理率提升到94.5%,基本解決污水直排、水體黑臭問題。

  第三個三年行動方案,是2019年-2022年,水環境治理重點由城鎮向農村延伸,由解決集中點源污染向消減面源污染延伸,實施小微水體整治,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12座,建設污水管線2700公里,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累計完成2440個村莊污水治理,污水處理率提升到97%,全市城鄉水環境品質全面改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於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首都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為實現與前三個三年行動方案的有序銜接和有效轉換,我們牽頭起草了第四個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月10日以市政府名義印發實施。第四個三年行動方案針對目前本市水環境治理體系存在的短板弱項,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城鄉水環境殲滅戰。

  一是加快城鎮地區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要堅持源頭分流與末端調蓄凈化相結合的原則,分階段解決合流制溢流污染問題。

  二是補強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弱項。重點圍繞朝陽區壩河流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通州區臺湖、馬駒橋等地區,進一步加快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補強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弱項。

  三是加快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短板。持續聚焦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水準。

  四是建立資源能源迴圈利用的市場化機制。不斷擴大污泥産品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開展沼氣、太陽能發電以及污水與再生水冷熱資源利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進建立資源能源利用市場化運營機制,提升節水節能和降碳水準。

  北京城區雨後河道有水質變差現象,新的“治污三年行動”方案中有什麼措施?

  廖日紅

  局總工程師

  由於歷史原因,我市城鎮地區還有近900公里雨污合流管線未實現雨污分流。雨季時,溢流污水造成河道水質短時下降,對水生態穩定健康造成衝擊。第四個三年行動方案堅持源頭治理、過程式控制制、末端調蓄相結合,採取綜合措施,改善河道水環境品質。

  源頭治理方面,方案明確持續開展“清管行動”“清河行動”,及時清理垃圾、雜物等,建立排水管道、河道常態化維護工作機制,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進入河道。

  過程式控制制方面,方案明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重點加強對醫療機構、實驗室及洗滌、食品加工等重點污染企業以及農村地區企業、民宿、農家院等經營主體廢污水收集、處理的監管,依法嚴厲查處違法排水行為。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排水管網錯接混接整治。

  末端調蓄方面,堅持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加快重點地區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利用擬廢棄的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間和河道兩岸的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式蓄水池,調節峰值流量,將調蓄的污水抽排到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或者就地進行凈化處理,實現中心城區溢流口、跨越口在場次降雨小於33毫米時污水不入河的目標。此前我們建設了龍潭湖調蓄凈化試點項目,在東城區龍潭湖公園湖底建設了6萬立方米調蓄池,地上恢復為公園綠化和景觀,龍潭湖試點項目顯著改善了汛期南護城河河道水質和龍潭湖水質。下一步,中心城區將研究啟動建設南護城河陶然亭溢流調蓄設施建設和清河流域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廠前調蓄設施建設。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鎮地區同步編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規劃,加快重點流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

  ■  新華社記者

  在污水治理方面,剛剛出臺的已經是北京市實施的第四個三年行動方案。那麼我們注意到《北京市推動供水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是全市第一個供水方面的三年方案。我們為什麼要編制供水類行動方案,《方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政策和措施?

  李宇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北京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特大型城市,在南水北調水進京之前,年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00立方米左右,供水處於“緊平衡”狀態。2014年,在“南水”進京後,北京的水資源形勢發生了巨大改變,供水設施體系建設迎來了高速發展新階段。截至目前,建成了13座以南水為水源的城市公共供水水廠,南水處理總規模達到470萬立方米/日,南水利用總量達到85億立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線約3000公里,全力推進擴大城市公共供水覆蓋範圍,部分自建設施供水實現了替代,部分農村地區接入了市政自來水,首都的供水保障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城鄉居民飲水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供水作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目前來看,本市城鄉供水發展仍然存在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難題。

  一是南水使用程度還沒有達到“應喝盡喝”的水準,每年南水北調中線來水10億立方米,而我們僅僅使用了7個億,為什麼?那是我們的水廠與城市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水廠建設佈局還不夠均衡,水廠供水能力沒有能夠充分發揮。未來三年,我們還要持續推進城市公共供水水廠及管網建設,例如以南水為水源的海淀溫泉水廠、豐臺河西第二及第三水廠、門頭溝門城水廠和昌平新城地表水廠都將在三年內建成並投産使用,到2025年,全市總供水能力將提高到1000萬立方米/日以上。

  二是農村地區供水基礎底子薄、建設投入不足、設施運維管理水準不高,與城市區比較,農村現代化供水設施體系發展較為緩慢,城鄉供水差異化現象比較突出。當前,北京農村供水發展不充分問題成為了制約首都供水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矛盾體現,也是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服務均等化工作的“短板”。為此,我們在方案中提出了強化水源地劃定與保護、推進平原村莊供水集約化、實施山區村莊供水標準化、鼓勵推行農村供水運維專業化等一系列措施,致力於補齊農村地區供水短板,推動城鄉供水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並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紮實推進共同富餘作為今後五年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之一。報告同時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根據國家部委印發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優化農村供水工程佈局,推動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建立健全農村居民用水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

  針對北京市城鄉供水現代化高品質發展,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四有”“五性”要求,着力解決好供水這個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所以我們在立足首都供水現狀基礎上,提出了“水源安全可靠、設施功能完善、水質潔凈達標、用水集約節約、運營專業規範、服務優質高效”的城鄉供水高品質的發展目標,對於這個目標的實現,我們要通過一個“三年”再一個“三年”不懈努力,並按照不同區域、分年度列出建設任務,配套激勵支援相關政策,全方位打造供水高品質發展新理念。

  南水進京後,本市供水保障度提升,但部分老舊小區出現水黃問題,産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李宇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自南水進京以來,我市按照“先地表後地下,先外調後本地”的水資源配置原則,優先將南水用於城市供水,減少密雲水庫出水、涵養地下水,存儲戰略水資源。截至目前,本市使用城市供水水源70%為南水,1500多萬市民因此受益。與此同時,我們的密雲水庫和本地地下水等戰略水源也得到了極大的存儲和補給,取得了供水安全與水資源配置雙贏局面(密雲水庫蓄水量最高達35.79億立方米,創建庫以來最高紀錄,並持續穩定在30億立方米左右高儲量運作;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7年累計回升10.1米、增加儲量51.8億立方米)。

  南水進京伊始,隨着城市供水水源的切換,我市部分老舊小區出現自來水發黃現象,給市民生活帶來了困擾和不便。為查清“水黃”的根本原因,我局組織市自來水集團對232個“水黃”小區樓內供水管線進行截管檢測,共取樣286處。從取樣現場看,供水管線材質均為鍍鋅鋼管,管道外觀普遍發生較嚴重腐蝕,管道內壁銹蝕更為嚴重。為此我們多次組織業內專家學者針對“水黃”問題專題研究,經分析認為,出現“水黃”問題的小區建設年代久遠,加之管道內壁銹蝕結垢嚴重,在水源切換的背景下,在夏季南水北調水水溫較高時,原有銹蝕層穩定的三價Fe離子化合物發生還原反應生成二價Fe離子化合物,造成銹蝕層被逐漸破壞,加速了鐵離子析出,進而引發“水黃”現象。近年來,市水務局在持續開展老舊公共供水管線更新改造的同時,按照《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全力配合住建部門、屬地街道(鄉鎮),共同應對問題、共同破解難題,將“水黃”問題小區優先納入改造實施項目,紮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截至目前,我們已逐步分批地解決了48個小區、3萬餘戶居民的“水黃”問題。

  未來三年,我們仍然會堅持以擴大城鎮公共供水覆蓋範圍為重點發力方向,屆時會將安全保障程度更高的、出廠水質更優的自來水接入更多的市民百姓家裏,同樣也有可能在新接入的老舊小區引發“水黃”問題。為此,我們會持之以恒履行水務應盡之職責,在城市供水水源切換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工作,預先做好謀劃、提前做好研判,及時採取區域新水與原水配給比例調整等技術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水黃”問題發生概率。

  ■  北京水務報記者

  北京的季節性河流比較多,怎麼有效增加水面面積,為城市增加水美景觀?

  廖日紅

  局總工程師

  我市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氣候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汛期降水佔全年降水量80%以上,每人平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屬於重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除汛期降水外,我市河道大多缺乏天然水源補充。

  我市再生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了地表水四類標準,202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了12.05億立方米,主要用於工業冷卻、河道生態補水、園林綠化和市政雜用。為進一步增加水面面積,改善水生態,第四個三年行動方案以持續提升首都水環境品質和水生態健康水準為目標,按照“安全可靠、集約高效、迴圈通暢、調控有序”的原則,加快再生水輸配工程建設,全市計劃新建再生水管線170公里,持續擴大無水河湖再生水生態補水。

  中心城區,新建再生水管線65公里,為五一渠、風格渠、沈家墳幹渠等10條河道補充再生水,補水河長30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

  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新建再生水管線16公里,實施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再生水輸配工程,為鏡河、溫榆河補充再生水,補水河長5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2000萬立方米。

  其他地區,新建再生水管線89公里,為小清河、新鳳河、洳河、馮村溝、潮白河等5條河道補充再生水,補水河長20公里,新增再生水補水能力5000萬立方米。

  ■  北京日報記者

  農村地區供水點多面廣,如何保證供水水質和供水保障度?

  李宇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目前,全市農村地區共有3887個行政村,其中有2704個行政村由3301個村莊供水站供水,其餘1183個行政村已通過“城帶村”“鎮帶村”的方式,納入到城鄉公共供水覆蓋範圍。多年來,農村地區供水保證率始終在95%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自本市2008年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來,農村地區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就未曾有大範圍且專項實施的建設投入,部分供水設施運作年限已接近15年,由於設施運作專業化管理水準不高,個別農村地區出現了供水水量不足、水質下降等現象。為此,我們在方案中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全面考慮供水安全,從設施提標改造到運作維護全方位保障設施運作安全可持續,並得到了市財政部門的鼎力支援。

  從源頭上,強化四級水源地保護範圍劃定,全面制定、動態更新飲用水水源地目錄,明確市、區、鎮、村水源保護責任及相關部門職責,動態整治水源地環境污染問題。

  從形式上,我們堅持農村供水準原地區集約化,山區設施標準化改造的思路,計劃三年時間將臨近公共供水管網周邊100個左右村莊納入覆蓋範圍;推進300個山區村莊供水站標準化改造。

  從管理上,我們鼓勵農村集中供水設施的專業化運營。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專業化運營服務體系,並且從制度上明確管護範圍、內容、標準與服務品質,建立績效考核制度。

  從監管上,我們將加強供水服務品質監管,建立服務標準和服務行為規範,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強化信息化監管服務手段。

  今年,市水務局已經將30處城鄉供水提升工程列入2023年市政府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為首都農村供水高品質發展起好步、開好頭。

  我們看到北京市城鎮管網漏損率呈逐年遞減趨勢,但聽到漏損這一概念仍讓人感覺十分可惜,請介紹一下未來三年我們將採取什麼措施降低漏損率?以及達標後本市這一指標將處於國際和國內什麼水準?

  李宇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目前,北京市城鎮供水管網總長約1.9萬公里,城鎮管網漏損率低於9.5%,較2012年的14%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目前,亞洲的東京、首爾、新加坡和美國的洛杉磯、芝加哥、舊金山等發達城市這一數據均低於5%;歐洲的阿姆斯特丹、柏林等新興城市均處於5%以下,倫敦、羅馬等老牌城市均處於20%以上。對比國內,北京與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漏損率現狀基本持平,在漏損控制方面處於全國前列。

  雖然漏損率在逐年減低,北京作為水資源匱乏的城市,就是要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利用等全過程進行節水,這也是即將施行的“北京市節水條例”的明確要求。未來三年我們將從提升技術水準、細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多措發力,力爭將城鎮管網漏損率降至8%以下,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在工程措施方面,一是積極實施供水管網更新改造。計劃三年消隱改造供水管線300公里,核心區隱患點位全部清零。二是加大居民入戶智慧水錶更換,目前入戶水錶安裝率已達60%,2023年繼續完成80萬支水錶安裝,力爭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區、副中心居民入戶智慧水錶安裝實現100%全覆蓋。

  在技術水準方面,優化提升管網探漏技能。探漏是控制漏損率的重要環節,未來三年我們將精準提升管網探漏的智慧化、精準化水準和能力。大力推行獨立計量區(DMA)建設,形成管網區塊化管理。同時通過北斗衛星探測和遙感技術等動態監測技術,主動發現並及時修復漏損管線。

  在制度建設方面,不斷完善績效考核制度。我們將管網漏損控制列為對相關供水單位及區水務局績效考核指標,以降低管網漏損率為抓手,結合計量準確率、搶修及時率等各項指標任務,切實落地績效考核。

  ■  中央電視台記者

  北京市這次推出的兩個“三年行動方案”,對全市經濟發展有什麼拉動作用?

  廖日紅

  局總工程師

  水務項目是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領域,具有覆蓋面廣、吸納投資大、産業鏈長、創造就業機會多等特點。兩個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很多建設項目已經經過長時間論證,有些建設項目是在原址進行升級改造,具備很好的實施基礎條件,在當前,加快項目實施能很好發揮穩投資、促增長、穩就業、惠民生作用。

  《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重點是補強城市污水治理弱項,補齊農村污水治理短板,強化運營監管和政策支援,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堅實基礎,計劃投資180億元。

  李宇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北京市推進供水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重點是進一步補齊城鄉地區供水弱項、持續開展自備井置換和供水信息化以及標準化建設等,計劃投資100億元。

  兩個“三年行動方案”預計可新增就業5萬人。可以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其中,擬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鄉再生水廠(站)建設,吸引社會資本100億元以上。

  楊進懷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

  兩個“三年行動方案”總投資在全市整體投資中並不是太大數目,但是這兩個“三年行動方案”實施後,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佈局,對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落實到位,對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優化提升首都功能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二者可以為北京“五子”聯動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