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節水條例》發佈。《條例》緊扣首都超大城市市情水情,完善了覆蓋取供用排全過程的節水治理體系,對工業、農業、園林綠化等各領域節水作出要求,健全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了水資源剛性約束。
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節水
長期以來,隨着城市規模擴張,地表水和地下水過度開發,本市出現了河道斷流、井泉乾涸、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南水”進京後,本市水資源緊張狀況雖有所緩解,年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從100方提高到150方左右,但仍遠低於500方的國際極度缺水標準。水資源嚴重短缺依然是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依法節水的法律制度設計,是提高首都水安全保障系數,實現首都可持續發展,促進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本市一直高度重視節水工作。2005年,北京市政府頒佈了《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2012年進行了修訂,實施至今已有10年之久,對北京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發佈的《北京市節水條例》,是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了依法節水的法律制度設計。該《條例》頒佈實施後,原《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廢止。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以健全管理模式,強化協同監管,實現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精細化管理為目標,在內容設定上,從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非常規水利用4個維度,對水的社會迴圈全過程節水作出制度規定,對工業、農業、園林綠化等各領域節水作出要求,體現了節水、治水工作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這在我國節水立法中是一個創新。”
特殊用水行業實行特殊水價
《條例》如何推動取供用排“全鏈條”節水?
就取水過程,《條例》明確,實施取水統籌,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用水,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嚴格取水管理制度,取水單位和個人加強取水、輸水工程管理維護嚴控損失的義務;補充取水許可有效期滿的延續申請制度。促進疏幹排水利用,明確地下工程建設、礦産資源開採疏幹排水應優先利用。
就供水過程,《條例》明確,實行優水優用,將開展地下水水源置換,擴大地表水供水範圍。明確制水損耗達標要求,供水單位應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制水效率和品質,回收利用尾水。強化施工管理制度,明確開工前建設或施工單位應向供水單位查明地下管網情況,供水單位應及時準確提供。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單位未與公共供水單位商定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的,將承擔法律責任。
就用水過程,《條例》明確,實行分類管理制度,按用水性質,對用水戶分為居民用水戶和非居民用水戶兩類管理,計量收費。對居民用水戶,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水的義務”,細化了掌握節水方法、使用節水器具、配合節水改造等倡導性義務,禁止擅自將居民用水轉作他用。對非居民用水戶,明確責任人、建立節水管理制度、使用非常規水源、分類分級裝表計量、開展水準衡測試和用水分析等倡導性義務,強調保障節水設施正常運作、防止跑冒滴漏的強制性義務。
同時,明確水價調節制度。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納入城鎮公共供水範圍的農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特殊用水行業用水實行特殊水價。特殊行業用水戶包括洗車業、高檔洗浴業、純凈水業、高爾夫球場和滑雪場用水戶等。
此外,強化農林業、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節水措施。例如,住宅小區、單位內部的景觀用水禁止使用地下水、自來水。工業用水應採用先進技術、增加迴圈利用。嚴格限制高爾夫球場、高檔洗浴場所等高耗水服務業發展;洗車業用水戶應建設使用迴圈用水設施,報送登記表;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範圍內的,應提供再生水供水合同。
加快再生水管網建設
根據《條例》,水務部門應組織再生水供水單位加快再生水管網建設,定期公佈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範圍和加水設施位置分佈。
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範圍內,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建築施工等行業用水,冷卻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工業生産用水,公共區域、住宅小區和單位內部的景觀用水,降塵、道路清掃、車輛沖洗等其他市政雜用水,應使用再生水。具備再生水利用條件的非居民用水戶,水務部門應當將再生水用量納入其用水指標,同步合理減少其地下水、自來水的用水指標。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應當依照水土保持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鼓勵已建成的工程項目補建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此外,鼓勵非居民用水戶收集、迴圈使用或者回收使用設備冷卻水、空調冷卻水、鍋爐冷凝水。
下一步,市水務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條例》宣貫和教育培訓,對照《條例》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強化貫徹落實,推動首都全社會節水工作取得新的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