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六大環境+八大行動!北京發佈營商環境改革新政

日期:2023-12-08 15:2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

  在12月8日上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市發改委主任楊秀玲介紹,《意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指導性、框架性文件,標誌着本市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意見》涉及的範圍更廣、領域更多、層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務更重,將打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北京服務”,讓企業群眾能辦事、快辦事、好辦事、辦成事。

  成績單:

  已累計推出1270多項營商改革舉措

  近年來,本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不懈、攻堅克難、深化改革,先後出臺1.0到6.0版改革方案、推出1270多項改革舉措,實現營商環境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連續三年保持全國領先。

  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中外企業創新發展的沃土,過去五年,全市年均新設經營主體約22.6萬戶,總量達到253.74萬戶;2023年1至11月,新設經營主體30.68萬戶,同比增長20.57%,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580家、同比增長10.82%,平均每天新註冊科技型企業達到337家,成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一流營商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在更高層次、以更大力度推進營商環境建設邁向更高水準,重點圍繞統籌謀劃、完善機制、強化服務等方面提出新目標。”楊秀玲説,在2023年發佈6.0版改革方案後,本市立即着手全面總結6年來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在這個過程中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方意見建議,形成了以打造“北京服務”為核心的營商環境新階段“管總”文件。

  這份重磅新政與以往有何不同?

  此次發佈的《意見》與以前的改革方案相比,涉及的範圍更廣、領域更多、層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務更重。

  她介紹,在目標上,《意見》更加突出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把讓企業群眾滿意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以更大力度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首要目標,塑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的“北京服務”;推出一批企業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解決一批堵點難點問題,讓大家切實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強化全社會服務意識,倡導人人熱情服務、處處服務滿意的理念,提升各行各業的服務能力和品質。

  “北京服務”有哪些?

  政務服務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

  在內容上,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向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拓展。《意見》提出“1368”框架性內容,即塑造1個“北京服務”品牌;夯實國際一流的“北京標準”、人民滿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區的“北京誠信”3大基礎,強化“北京服務”引領示範作用;打造京津冀、市場、法治、投資貿易、政務服務、數字社會等6大環境,帶動“北京服務”提質增效;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科技創新服務提升、産業生態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提質增效、政策環境規範提升、助企暖企護航、宜居城市建設、宣傳等8大行動,實現“北京服務”全面領跑。

  “《意見》從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實現政務服務便捷高效、企業服務主動精準、公共服務暖心貼心。”她説,本市將構建全方位企業服務體系,實現更多企業諮詢和訴求“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將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係落到實處。

  特別是將企業群眾感受最直接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便民服務等領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任務,着力提升規範性和便利性,通過推進“八站兩場”互聯互通,促進站城融合、完善接駁換乘、增設便民設施,提升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服務效能,打造“家園式”便民服務中心等,讓生活在這座城市和來到這座城市的每個人感受到舒適、便利、有溫度的服務。

  改革重點領域有何變化?

  人才、科技創新等首次納入

  據介紹,《意見》從重點領域突破向多領域優化提升拓展,在繼續大力推進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産權保護、監管執法、司法保障等領域改革的同時,首次把人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改革和服務提升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

  其中,在人才保障方面,把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行動”作為8大行動的第一個行動,以打造最具國際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為目標,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構建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保障制度體系;吸引集聚科技人才,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積極性,建設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優化青年人才發展環境,在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持續豐富青年人才社交、消費等場景供給;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向具備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事業單位等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加大外籍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提升停居留、出入境、資格認可、創業就業等便利性。

  在科技創新方面,提出實施“科技創新服務提升行動”,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以健全服務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加強融資支援等為重點,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構建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援與服務體系,着力培育旗艦型一流科技企業,支援標桿孵化器建設發展;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內生動力,充分賦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自主權,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構建新型共性技術平臺服務支撐體系,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動更多優質企業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聚焦“三城一區”,促進“科學+城”融合發展,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提升公共配套服務能力,為開展科研交流活動、實現高品質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如何補齊營商短板差距?

  在方法上,《意見》更加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提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總體框架。《意見》是本市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一次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清晰勾勒出未來北京營商環境的目標、任務和路徑,對於指導、組織、調動政府、企業、社會各方主動性、積極性,形成全社會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合力具有重要意義。

  6年來,本市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但與企業群眾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改革處於試點階段沒有全面推開,有的改革主要針對某個環節,有的改革僅適用於部分經營主體。”她説,下一步將着力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拓展改革舉措實施的範圍和領域。

  比如,在商事制度領域,將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在更多行業實行“一證準營”,切實降低經營主體準營門檻和成本;政務服務領域,聚焦企業群眾辦理量大、辦理頻率高的服務事項,持續擴大“一件事”整合服務覆蓋面。特別是針對企業群眾反映突出的政策找不着、看不懂、用不上等問題,實施“政策環境規範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實施、兌現機制,發佈涉及兌現辦事類內容的政策應同步公開政策諮詢電話,方便企業群眾隨時諮詢。同時,將加快推進全市一體化政策服務平臺建設,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統一兌現,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

  同時,本市也將從推動企業“點”上辦事審批服務改革,向優化産業發展全鏈條管理服務拓展,打造産業鏈與資金鏈、創新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産業生態。重點圍繞政策支援、服務配套等方面協同發力,“一鏈一策”制定産業鏈配套服務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和項目落地。特別是針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建立市級綜合審批機制,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推動跨部門協同改革創新;發揮好産業園區在促進産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持續優化園區服務環境,健全完善政府授權、市場化運營的園區管理機制,廣泛引入專業化園區運營服務機構,加快完善“一行業一政策”制度體系,集聚專業服務機構資源,為園內企業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産業服務。

  如何以數字賦能政府治理?

  推動實現“碼上辦”“一碼通辦”

  “《意見》強化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更加強調以數字化改革促進制度創新,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服務更加高效便利。”她介紹。

  據悉,本市將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治理、服務等各領域全面升級,完善城市感知體系,深化智慧城市數字底座建設,加快實施“城市碼”建設工程,推動實現“碼上辦”“一碼通辦”的便捷服務;以數字技術驅動政府審批、監管、服務流程再造、規則重塑、方式變革,推動“京通”“京辦”“京智”功能升級,推動“一網通辦”更加友好便利、“一網統管”更加高效聯動、“一網慧治”更加科學智慧;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慧化水準,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政務服務”,推行智慧審批、線上導辦、智慧諮詢等智慧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從網上可辦向“全程網辦”、好辦易辦轉變。

  此外,在組織保障上,《意見》更加突出工作推進閉環機制和社會多元參與。“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複雜、艱巨的龐大工程,涉及各領域、各方面,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因此,《意見》特別強調要建立全市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推進工作閉環機制,進一步增強改革的執行力。”她説,本市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構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營商環境指數體系,開展營商環境監測分析和評價考核。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楊秀玲説,本市將堅持首善標準、守正創新、久久為功,高品質完成《意見》確定的各項任務,用心、用情、用力擦亮“北京服務”品牌,讓廣大企業群眾更好地享受到優化營商環境的成果,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