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工業遺産實行分級分類保護

日期:2023-10-13 20:5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清河的紡織、酒仙橋的電子、垡頭的化工、雙井的汽車……曾幾何時,北京城矗立着一座座工業地標。雖然時代變遷,産業結構逐漸升級,但這座城市依然留存着大量的工業遺産。

  這些工業遺産去向何方?近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佈《北京工業遺産管理辦法(試行)》,首次明確工業遺産認定程式、保護管理、利用發展、監督管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將對工業遺産實行分級、分類保護,保持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確保核心物項不被破壞。

  根據對城市發展影響程度分級

  在涵蓋6方面、33條內容的《管理辦法》中,保護管理是重中之重:北京工業遺産所有權人應當在遺産區域內醒目位置設立標誌和相應的展陳設施,宣傳遺産重要價值和品牌內涵等;應當設置專職部門或由專人監測遺産的保存狀況,劃定保護範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保持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確保核心物項不被破壞;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出現較大改變的應當及時恢復,核心物項如有損毀的應當及時修復。

  為此,本市將根據北京工業遺産對城市發展影響的重要程度進行評估分級:對城市和首都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認定為市級工業遺産;對地區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鼓勵認定為區級工業遺産;根據保護利用的重點要素進行評估分類:對於以保留整體風貌與空間格局為主的,劃定保護對象的具體範圍,明確保護利用措施;以保留工業遺址為主的,可標注需保護的對象,設立標識。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近期將啟動全市首屆工業遺産認定工作,2023年也將積極推進首鋼園申報國家工業遺産。

  鼓勵建設工業文化産業園區

  東直門水廠變身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琺瑯廠展現工藝美術技藝,牡丹電視機廠升級成科創園區……對於工業遺産的保護利用,北京已形成了“工業遺産+科普教育”“工業遺産+旅游休閒”“工業遺産+産業重塑”三種模式,這也成為未來工業遺産再利用的寶貴經驗。根據《管理辦法》,北京工業遺産的利用,應當符合遺産保護與利用規劃要求,充分聽取社會公眾、專家智庫的意見;應與城市轉型發展相結合,注重生態保護、整體保護、周邊保護,與自然人文和諧共生。本市也將支援有條件的區域和企業依託北京工業遺産建設工業博物館;支援利用北京工業遺産資源,開發具有生産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産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游項目;鼓勵利用北京工業遺産資源,建設工業文化産業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創業基地、影視基地、城市綜合體、開放空間、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等。

  參與起草《管理辦法》的市産業經濟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分析,對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工業遺産進行原真性保護,結合原有特點改造為博物館,能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讓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更直觀了解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工業旅游線路將工業元素與周邊的文化、娛樂、購物資源結合起來;利用老工業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工業廠房高大的內部空間和獨具特色的建築個性發展文創等産業,可實現産業升級。

  北京已有9項國家工業遺産

  “早在1896年,北京就有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中外合辦的採礦企業。”研究工業遺産十多年的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向東對北京工業遺産有着濃厚興趣和特殊感情。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形成了多個工業區,建立了覆蓋冶金、機械、紡織、電子、化工、電力等門類的工業體系,真正從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生産城市,這些工廠更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無數個“第一”。目前,北京已有9家單位被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産。其中北京印鈔廠建於1908年,擁有百年曆史;北京衛星製造廠、北京琺瑯廠、北京化學工業研究院等8家單位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擁有超過60年的發展歷程。

  首鋼等一批老廠逐步搬遷,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廠房、機器設備等工業遺存。“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北京工業遺産管理辦法(試行)》起草過程中,劉向東建議構建完善的、切實可行的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政策體系。

  “《管理辦法》的發佈實施標誌着北京市對工業遺産的保護利用進入到科學系統、規範有序的新階段。”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這一方面弘揚傳承北京工業文化,另一方面完善監督制度,推進全市工業遺産的保護髮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