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支援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京科發〔2022〕8號)(以下簡稱《辦法》)已於日前正式印發。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修訂背景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和《“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中示區組發〔2021〕1號),持續推進中關村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進一步促進各類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在中關村示範區聚集發展,有力支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建設。
二、對象範圍
本辦法支援對象為註冊在中關村示範區範圍內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以及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社會組織等創新主體。符合支援條件的註冊在北京市其他地區的創新主體參照執行。
三、重點內容
《辦法》主要支援內容包括:
(一)支援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一是支援圍繞高精尖産業領域建設第三方概念驗證平臺,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企業等提供概念驗證服務。
二是支援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與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開展産學研醫協同合作,圍繞核心技術和高價值科技成果,實施技術開發、産品驗證、市場應用研究等概念驗證活動。
三是支援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落實《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改革任務,為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供專業化服務。
四是支援技術轉移機構採取有競爭力的薪酬聘用高水準技術經理人。支援技術經理人開展需求挖掘、技術匹配、價值評估、市場對接、商業談判、項目落地等全過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五是支援中小微企業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方式,從高等學校、研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轉化科技成果,並開展産業化落地。
六是支援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自主設立或以共建方式設立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為目標的産業開發研究院,依託優勢學科、面向市場需求,集聚科技成果、人才、資本以及行業資源,形成從應用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到産業培育的創新能力。
(二)支援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産業領域內佈局支援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支援平臺創新管理運作體制機制,組建高水準運營團隊,面向産業需求組織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示範應用,不斷優化産業創新生態,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支援在京科研儀器設備擁有單位等參與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共用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為企業提供測試、檢測、研發等服務。
三是支援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因開展科研創新創業活動、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的需要,申領科技創新券用於購買開放單位基於科研儀器設備的分析、測試、檢驗、研究開發等服務。
(三)支援加強知識産權、技術標準創制運用
1.知識産權
一是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産業領域發明專利佈局。
二是支援中關村知識産權領軍企業和示範企業開展PCT等高價值專利佈局。
三是支援在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醫藥、AR/VR等重點産業領域建設專利池,開展必要專利佈局。
四是支援知識産權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等創新主體提供知識産權佈局、諮詢、運營等專業化服務。
2.技術標準
一是支援企業、社會組織創制運用中關村標準。支援企業進行中關村標準産品認證、貼標(即“1字標”)。
二是支援企業、社會組織新立項國際標準提案,鼓勵“中關村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重點支援人工智慧、區塊鏈、6G、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國際標準。支援加入國際知名標準化組織,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
三是支援中關村標準化示範單位和試點單位開展標準高端推進工作。
四是支援標準服務機構開展標準認證、諮詢等專業化服務。
(四)支援提升科技服務專業能力
一是支援具有較強技術實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經營能力,對我市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産業有服務支撐作用的科技服務品牌機構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服務能力、市場拓展能力,打造行業品牌。
二是支援各類投資主體在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市副中心新設立科技金融、工程技術、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科技推廣與技術轉移、知識産權、檢驗檢測、科技諮詢等領域科技服務機構。同時,支援已在上述區域範圍內註冊並開展業務的工程技術、檢驗檢測、科技諮詢等領域科技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能力。
三是支援搭建工程技術、檢驗檢測、科技諮詢等領域專業開放服務平臺,支援搭建“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支援平臺或其專業服務功能模組接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網路服務平臺。
四是支援社會組織圍繞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進標準創制及推廣、協同推進技術創新、促進園區競爭力提升、開展産業行業研究、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組織品牌服務活動等方面,開展産業促進、創新創業要素集聚、企業服務和社會組織高品質發展推進工作。
五是支援開展出入境高風險特殊物品風險評估工作。支援非從事特殊物品生産和經營的組織機構按照出入境高風險特殊物品評估標準和要求,採取材料審核、現場評估、檢驗檢測等方式,對出入境高風險特殊物品及相關企業開展生物安全的風險評估服務。
四、特色亮點
(一)支援科技成果概念驗證。
支援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與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開展産學研協同合作,圍繞核心技術和高價值科技成果,實施技術開發、産品驗證、市場應用研究等概念驗證活動,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市場,實現産業化。進一步將支援環節前移,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更初期的概念驗證階段,佈局支援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
(二)支援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聘用技術經理人
為推動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等相關法規政策要求,進一步發揮技術經理人的作用,推動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特支援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聘用技術經理人,並明確資金可用於技術經理人聘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隊伍專業化水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
(三)支援産業開發研究院建設。
産業開發研究院作為人才、資金、資訊等各類創新要素的匯聚地,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培育發展高精尖産業的重要載體。支援産業開發研究院有利於有效整合政、産、學、研、用各類資源,貫通研發、孵化、轉化、投融資服務等關鍵鏈條,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推動科技創新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
(四)支援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着眼於解決我市基礎研究領先但共性技術缺失的問題,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産業領域內,佈局支援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支援平臺創新管理運作體制機制,組建高水準運營團隊,面向産業需求組織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示範應用,不斷優化産業創新生態,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引導平臺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完善運作機制、配備專業團隊,進一步提昇平臺的開放服務水準。
(五)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高價值發明專利佈局。
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産業領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産業共性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發明專利佈局。
(六)支援建設重點産業領域專利池。
新增對建設重點産業領域專利池的資金支援,鼓勵開展必要專利佈局。專利池應屬於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醫藥、AR/VR等重點産業技術領域,實施專利池內部成員單位專利交叉許可和統一對外許可等;每個專利池應包括不少於100件有效發明專利,吸引高端資源集聚中關村。
(七)支援標準服務機構提供專業服務。
新增支援標準化服務機構,支援各級各類標準化服務機構為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標準認證、諮詢等專業化服務,幫助加強企業和社會組織標準化能力建設,提升標準化水準,進一步完善中關村標準化生態體系。
(八)支援科技服務品牌機構發展
新增對科技服務業品牌領軍機構的支援,推動工程技術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科技諮詢服務等三個領域的品牌機構進一步提升能力,服務本市重大戰略、高精尖産業、新興産業。
五、辦事指引
申報單位申請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支援資金,以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發佈的通知為準,有關申報時間、申報方式、申報流程如下:
(一)申報時間
申報時間以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發佈的申報通知為準。
(二)申報方式
線上申報或線上線下結合。
(三)申報流程
支援資金組織申報流程以在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網站上發佈的申報通知為準,主要包括以下環節:
1.線上填寫項目申報書。申報單位根據當年度申報通知相關要求,通過北京市科技計劃綜合管理平臺填寫並提交項目申報書。
2.立項評審。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根據項目受理情況組織開展立項評審工作並形成擬支援方案。
3.結果公示。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擬支援項目名單(涉密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不宜公開的除外)在官方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於5個工作日。
4.簽訂任務書或協議。經公示無異議的項目,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項目承擔單位簽訂項目任務書或協議。
5.資金撥付。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按照相關規定撥付資金。
6.項目驗收。對於事前補助的項目,應在項目實施期滿後3個月內完成驗收工作。項目變更、延期、終止等事項依據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有關規定執行。
六、關切回應
1.未註冊在中關村示範區範圍內,可以申報嗎?
答:只要符合支援條件的註冊在北京市其他區域的創新主體,可參照執行。
2.可以同時申報多個項目嗎?
答:同一申報單位同一內容的項目已通過其他渠道獲取市財政資金支援,本辦法不再重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