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關係國家生態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國家戰略,也是破解首都資源環境約束、促進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為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和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年-2035年)》,日前已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
規劃立足超大城市的現實生態問題和首都城市的戰略定位,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從“共軛生態”視角出發,以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福祉之間的互饋關係為切入點,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區生態修復的新模式。規劃緊扣“修復什麼-修復哪-怎麼修復-如何實施”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本邏輯,建立整體規劃框架和關鍵技術體系。基於問題、瞄準目標、面向實施,系統謀劃全市生態修復的總體佈局、重大工程與重點任務,切實推進規劃落實落地。
一、客觀評價與主觀感知相校驗,整體把脈、系統診斷,繪製全市生態修復一張圖,以量化研究支撐精準靶向修復。
整合多源數據和多重方法,建立綜合診斷體系,客觀解析首都生態系統特徵與規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梳理各利益相關者的修復需求和利益訴求。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研判首都突出生態問題及風險。
基於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劃定覆蓋全域的生態修復分區,包含3大空間,5類主導功能和18個生態修復分區。將歷史演進、現狀評估和未來風險研判相聯動,單一要素分析與綜合系統評估相補充,全面診斷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和破壞程度及修復潛力,繪製全市生態修復一張圖,識別生態保護、修復和整治的重點地區,進一步明確3種修復方式,9種修復類型和修復優先序。
二、顯性修復與隱性修復相統一,基於規劃與治理的互饋機制,制定多目標協同的系統修復方案。
強化系統思維,綜合考慮顯性生態問題區域以及隱性的衝突脅迫區域,將“治頑疾”和“治未病”雙管齊下。構建環首都-市域-平原區-中心城多尺度鑲嵌融合的生態網路體系,實現點、線、面、網立體式修復的疊加效益。強化“流”的疏通和“鏈”的修復,打通通風廊道、生物廊道等關鍵廊道,建立完整的食物鏈,破難點、疏堵點、治痛點,推動解決生態安全“卡脖子”問題。建立“格局引領-過程耦合-分區整合”的系統化修複路徑,將保護與修復要素在修復分區內進行空間整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
基於社會-生態耦合視角,面向生態、宜居、健康、韌性等多元需求,將自然引入城市,破解城市內澇、熱島效應等大城市病,填補游憩服務盲區,提升濱水空間品質,推動生態保護修復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立足減量發展,將拆違騰地生態修復與城市更新、海綿城市建設等有機結合,通過針灸式“微更新”,縫合城市受損生態肌理,促進綠韻紅脈有機融合。
三、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
在保護好建設好綠水青山的基礎上,探索“從資源到資産、從資産再到資本”的全鏈條式生態産品轉化路徑。通過“生態+”治理、利用型修復等方式,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推動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以産業發展反哺生態修復。利用區域互補、供需差異,推動生態涵養區和集中建設區錯位發展,促進生態産品價值轉化與外溢,實現從投入到投資、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四、頂層設計與落地實施相貫通,在落實落細與見行見效上雙向發力,破解統籌實施難題。
一方面,統籌部署重大修復工程、18個修復分區的重點任務,並細化分解為具體行動計劃,壓實主體責任,明晰修復時序,為規劃實施提供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另一方面,建立北京市生態修復工作聯席機制和統籌實施機制。以政策機制創新為保障,強化數據、政策、資金、項目、時序的統籌,形成生態治理合力。推動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評估與動態反饋機制,並納入北京城市體檢評估當中,推進規劃的閉環管理和修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