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景山和門頭溝為代表的京西地區具有百年鋼鐵史和千年採煤史,是國家級城區老工業區和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更是首都的西大門。2019年本市發佈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老工業區緊抓冬奧機遇,城市復興態勢已經形成。為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戰略部署,鞏固和深化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經市政府審定,市新首鋼領導小組印發了《深入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加快推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西地區發展階段特徵,緊緊抓住北京冬奧會和服貿會的有利契機,以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為發展引擎,以産業轉型為主攻方向,以治理轉變為基礎支撐,以活力振興為關鍵驅動,提升功能承載力,堅守綠色生態本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好首都西大門。
(二)主要原則
堅持統籌協調、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注重京西地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深入推進與西城區結對協作、與海淀等周邊區域的聯動合作,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梯次推進,重點深化和拓展新首鋼地區“四個復興”發展路徑,輻射帶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嚴守“雙控”“三線”,嚴控淺山區開發規模和強度,統籌深山區生態保育、建設和修復,提升生態環境容量和品質。提高用地、用能、用水效率,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在綠色發展方面作表率。
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加強政府投資項目成本管控,注重産出品質和效益。深化産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服務設施空間佈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和發展要素參與京西地區轉型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提升活力。凝聚既有政策合力,研究關鍵領域精細化政策,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顯著增強産業吸引力和競爭力。着力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國際人才社區,激發轉型動力和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新首鋼地區文化復興、産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取得重大成果,國際文化、體育交流等功能顯著增強,總收入力爭實現400億元。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邁上新臺階,老工業區轉型成效和示範意義更加顯著,産業發展層次和品質穩步提升,示範園區(中關村科技園石景山園)地均收入達到340億元/平方公里。城市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城市更新模式持續創新,工業遺存與現代城市實現有機融合,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十四五”時期規劃目標範圍內。生態環境品質有效提升,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生態富民新路徑持續拓寬,形成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京西樣板”。
到2035年,新首鋼地區建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城市復興新地標,京西地區全面提升在全市發展格局中的影響力,成為首都功能新載體、産業轉型新典範、城市治理新標桿、綠色生態新畫卷。
二、主要任務
為切實推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安排了“四轉、一提升、一築牢”6個方面共24條任務。“四轉”就是實現“區域功能和形象、産業生態和能級、文旅融合和聯動、城市治理和活力”的轉型,這是京西轉型的關鍵;“一提升”就是提升綜合承載力,這是京西轉型的基礎;“一築牢”就是築牢生態屏障,這是京西轉型的本底。
(一)轉變區域功能和形象,深入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用好冬奧會、服貿會、新地標三張“金名片”,精心塑造代表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一是持續放大冬奧會帶動效應,展示“雙奧之區”城市形象。二是做好服貿會服務保障工作,承辦好首鋼園區各類活動,提升區域知名度和活躍度。三是加快新首鋼地區發展建設,基本建成首鋼東南區和首鋼北區,穩步謀劃首鋼南區,規劃建設好門頭溝濱河地區。
(二)提升産業生態和能級,加快建設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聚焦特色産業細分領域,引入海淀、中關村優質溢出資源,強化做精做深做細。一是着力提升新首鋼地區産業能級,開發一片做熱一片,打造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示範區、京西高端産業創新高地、後工業文化體育創意基地。二是着力促進京西示範區集聚化發展,統籌各類“園中園”,做精做強石景山園、做優做特門頭溝園。三是着力構建一體化産業生態,統籌京西産業空間,促進石景山區和門頭溝新城地區産業鏈互補延伸。四是着力完善兩區、區企聯合和精準招商機制。
(三)轉化生態人文優勢,推動京西文旅特色化精品化發展。充分發揮山地經濟特色和優勢,發展高品質文旅品牌。一是突出強化工業遺存保護和活化利用。二是精品化打造“一線四礦”文旅康養休閒區,打響“門頭溝小院”品牌。三是深入提升跨區文旅品質,打造京西古道古村、禪意休閒、工業文化探訪三條精品線路。四是用心講好京西文化旅游故事,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山水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彰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底蘊。
(四)轉換城市治理方式,增強城市品質和活力。加快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提升發展活力,成為老工業城市治理和復興的典範。一是紮實提升城市治理水準,厘清區企管理邊界,實現“廠區、礦區”向“社區、街區”轉變。深入推進“疏整促”專項行動,深化人口調控措施。二是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三是高標準建設國際人才社區,統籌石景山區和門頭溝新城地區職住平衡、職租平衡,實現人口、居住、産業均衡發展。四是高水準打造活力新空間。五是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五)瞄準功能和實際需求,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滿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實需求,在更高水準上實現“七有”“五性”。一是持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骨幹路網,提高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二是顯著增強優質教育供給,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支援門頭溝區高等教育“零”突破。三是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準,深化市級緊密型醫聯體試點。四是穩步優化養老服務體系,開展居家養老擴容增效等專項行動。
(六)補齊短板和弱項,築牢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強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守護好綠水青山,築牢綠色生態本底。一是全面加強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二是高品質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兩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四是深入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將京西生態優勢更加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
三、保障措施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市新首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綜合協調和督導作用。落實區企主體責任,落實落細重大任務。加強重大項目成本管控,注重産出品質和效益。細化政策措施,保障實施效果。加強宣傳引導,講好老工業區綠色轉型升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