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也是北京文化和旅游高品質發展、高品質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的重要五年。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圍繞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新使命,編制《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意義重大。近期,經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和旅游局編制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
一、《規劃》編制主要特點
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實施,首都文化和旅游需求潛力更加旺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發展動力更加強勁;京津冀協同發展水準和層級不斷提升,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全力推進,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北京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和旅游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文化和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全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助力北京建設成為弘揚中華文明與引領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文化名城。立足首都深厚的文脈底蘊和資源優勢,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資源體系、服務體系和産業體系,實現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將北京建設成為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成世界旅游名城。
二、《規劃》基本要求和總體目標
基本要求:嚴格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更加突出首都發展,更加突出創新發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加突出開放發展,更加突出綠色發展,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更加突出安全發展。
總體目標:到二〇二五年,率先實現文化和旅游高品質發展,文化和旅游服務保障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和重大國事活動的能力和水準顯著提升,服務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作用持續增強,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全面突顯。
展望到二〇三五年,初步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首都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産業和旅游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優秀文化産品和優質旅游産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建成文化強國貢獻重要力量,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主要預期指標:力爭“十四五”期末,實現旅游收入9000億元,市屬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7500場,每人平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0.39平方米/人,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全覆蓋。
三、《規劃》主要任務
全面推進繁榮首都文藝舞臺、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典範之城、優化高品質旅游供給結構、提升旅游産業現代化水準、構建文化和旅游現代化治理體系、推動文化和旅游區域合作、開創文化和旅游對外合作新格局八項重點任務。
繁榮首都文藝舞臺。勇攀藝術創作高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不斷推出具有中國氣派、首都水準、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斷完善創作扶持機制,優化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運作模式和資金投入方式,充分發揮北京劇目排練中心作用,進一步用好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打造舞臺藝術展演傳播中心。搭建舞臺藝術展演展播交流平臺,吸引“好作品來北京”,形成“大戲看北京”的標桿效應;提升舞臺藝術作品市場影響力,積極策劃代表國家形象、體現首都特色的大型實景旅游演藝項目,促進舞臺藝術線上演播與線下演出融合發展。優化首都舞臺藝術生態環境,加強創作引導,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評論評價體系。
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設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推動國家美術館、國家工藝美術館等國家“文化重器”落戶北京,規劃建設一批市級地標性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區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織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積極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拓展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實施“城市文化會客廳”項目,打造一批融網際網路、數字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等內容於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加強高品質公共文化供給。豐富高品質公共文化産品,打造城鄉特色公共文化活動;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出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鼓勵引入競爭機制,適度創新社會委託運營、民辦公助等供給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含量。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智慧化升級,到2025年底,實現區區建有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加快建設“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運營管理平臺”。
打造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典範之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産生活,積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的規劃建設,推動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融合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夯實非遺保護傳承基礎,完善非遺名錄製度,繼續完善傳承人制度,對代表性傳承人實施動態管理;推進非遺活態傳承,推動老字號非遺傳承振興與創新,激發老字號非遺傳承發展新活力;促進非遺展示傳播,支援非遺展示中心、傳承工作室等建設,持續拓展非遺展示空間。推進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構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體系,合理利用歷史文化名城資源。
優化高品質旅游供給結構。加大優質旅游産品供給。着力優化古都文化旅游産品,圍繞中軸線申遺,向國內外游客展示中軸線獨一無二的壯美空間秩序;加快開發紅色文化旅游産品,依託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等重點革命文物載體,開發系列紅色旅游産品;精心打造京味文化旅游産品,加強衚同、四合院等地理要素與文化內涵的關聯表達,打造一批“最北京”文化體驗地標;全力培育創新文化旅游産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北京味的網紅打卡地;聚力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建設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觀小鎮,支援打造一批全國智慧旅游示範村鎮。不斷拓展旅游業態領域,深入開發新型工業旅游,積極推進體育運動旅游,大力提升商務會展旅游,努力發展健康養生旅游。打造國際化旅游公共服務環境,完善旅游交通體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設,推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
提升旅游産業現代化水準。推進旅游要素品質升級。支援世界遺産類5A級景區建成世界級旅游景區;推動旅游住宿業多元發展;提升旅游餐飲業服務品質,鼓勵知名餐飲企業聯合旅游企業共同做大做強京味特色餐飲品牌,推動北京優秀餐飲企業“走出去”;優化升級王府井、西單、前門大柵欄等傳統商業區業態,打造奧林匹克中心、藍色港灣、世貿天階、三里屯太古裏、華熙LIVE等世界級時尚旅游購物商圈;拓展北京禮物商品體系,加大傳統北京禮物研發力度,深入開發特色京味文化商品,打造一批服務國事外交活動的旅游商品。激發旅游産業市場活力。推進旅游重大項目建設,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一期,超前謀劃建設二、三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和旅游企業集群。深入挖潛文化和旅游傳統消費,着力促進文化和旅游新型消費,全面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
構建文化和旅游現代化治理體系。加強文化和旅游市場治理。推進文化和旅游行業依法治理,積極落實《北京市旅游條例》,研究制定《北京市住宿業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全市住宿業管理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推進修訂《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辦法》;提高文化和旅游行業監管水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文旅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完善市場失信名單管理辦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強化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安全,加強安全生産管理,完善應急救援體系。促進文明旅游宣傳引導,倡導出境游客安全旅游。
推動文化和旅游區域合作。推進京津冀文化旅游帶和特色旅游協作區建設,全面提升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一體化水準。建設以首都為核心、富有京畿特色的文化旅游圈。加大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共建力度,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文化和旅游合作,強化北京文化和旅游行業的引領示範作用。
開創文化和旅游對外合作新格局。提升首都文化和旅游影響力。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服務保障國家外交大局,積極參與國家年、文化年、旅游年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擴大旅游國際影響力,加強北京與世界各地旅游國際交流合作,重點推動北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旅游交往,及時向世界傳遞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北京經驗”;深化與港澳臺地區文化和旅游交流。促進入境旅游恢復發展。豐富入境旅游産品供給,對標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開發系列精品入境旅游線路,提升故宮—頤和園—長城在內的傳統旅游線路服務品質;拓寬入境旅游行銷渠道;拓展入境旅游市場;提升入境旅游服務能力。穩妥有序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兩區”建設,推進試點政策落實,促進試點項目落地。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保障;提高資金保障能力;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