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本市公佈氫能産業發展目標 5年內累計推廣超萬輛氫燃料車

日期:2021-08-17 09:0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8月16日發佈《北京市氫能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根據方案設定的目標,2023年前,本市將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到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

  京津冀協同佈局氫能産業

  氫氣具備來源廣泛、清潔高效和應用場景豐富等優點,被認為是最清潔的能源。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25年,我國氫能産業産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將超10%,産業鏈年産值達到12萬億元。

  “京津冀區域是國內最早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産業研發和示範應用的地區之一,具備研發實力突出、産業基礎完備、氫能供給多元、産業鏈完整、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三地産業與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為區域協同發展氫能産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本市氫能産業相關企業、機構數量約150家,其中氫能供應領域73家,燃料電池領域89家。2020年,本市氫能産業實現産值約30億元,總體處於中試到産業化過渡階段。

  方案提出,北京將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範工程為依託,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産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産業鏈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尤其在交通運輸領域,推廣加氫站及加油加氫合建站等靈活建設模式,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

  2025年前,北京將具備氫能産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産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至15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産業關鍵部件與裝備製造産業集群,建成3至4家國際一流的産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産業鏈産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在交通運輸領域,力爭再新增37座加氫站建設,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

  京城南北打造兩大示範區

  從産業佈局上看,京北將以昌平“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輻射延慶、懷柔,在北部區域打造氫能産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示範區,打造燃料電池關鍵裝備、商用車整車整合及上下游産業核心競爭力;京南依託大興、房山、經開區,構建氫能全産業鏈生態系統,在南部區域打造氫能高端裝備製造與應用示範區,開展氫燃料電池車輛、車載液氫供氫系統、氫動力無人機、船舶、軌道交通等産業全場景應用示範。

  京津冀地區將以聯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産業化攻關和示範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集聚制、儲、運、加、用全産業鏈,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氫能産業發展格局。

  據悉,本市將依託能源、電力央企,在京津冀地區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高品質、智慧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制儲氫與加氫基礎設施項目。2023年,預計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及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用氫量約50噸/天,到2025年將達到135噸/天。2022年前,全市氫氣日産能達到68.8噸,基本滿足應用端用氫需求;到2025年用氫量缺口部分,由京津冀統籌佈局産能解決,保障氫氣供應體系持續穩定,並逐步提升綠氫供給比例。

  冬奧延慶賽區配212輛氫燃料車

  方案公佈了多個氫能應用示範場景。在綠色冬奧方面,將應用燃料電池汽車,在延慶等山地賽區承擔觀眾或工作人員的運送服務。延慶賽區賽時燃料電池車的客運服務應用規模212輛,賽後車輛用於公交服務。

  同時,本市將以“宜電則電,宜氫則氫”為推廣原則,聚焦冬奧客運、大宗物資運輸、渣土運輸、港區作業、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10類以中遠途、中重型為主的應用場景,完成5300輛自主化燃料電池汽車的示範應用。

  在京津冀區域,往返於各港口至北京的運輸線路、重點企業物流專線和以農副産品為重點的生活必需品運輸線路上,將構建京津冀燃料電池重卡貨運走廊,實現氫燃料電池牽引車和載貨車的分階段替換。到2025年,共計替換約4400輛,實現柴油替代約14.5萬噸/年,減少碳排放約46萬噸/年。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介紹,北京將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産業城市與科技創新中心,合力構建氫能與燃料電池全産業鏈,着力打造“區域協同、輻射發展、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産業創新高地。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