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正式發佈

日期:2019-01-05 08:4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右上:將12個民生共用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作為生産生活單元,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左: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中下:“綠心環翠承古韻,一支塔影認通州。”

  右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將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作為新時代的大國首都,如何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重大課題?如何完成治理“大城市病”的艱巨任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又將如何在更廣闊的空間謀劃未來?面對這些重大問題,北京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8年1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正式發佈。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復共11條,是未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總綱領、總指南,城市副中心控規文本共七章72條,是將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具體要求。以規劃為藍圖,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設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城市,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作出示範。

  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在規劃中,城市副中心的戰略定位用三個示範區生動概括:將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規劃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彰顯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建設低碳高效的綠色城市,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智慧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緊緊圍繞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規劃提出要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以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為主導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綜合功能。”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説。

  未來,這裡將建設市級行政中心,構建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運作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這裡將建設國際化現代商務區,引導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業總部入駐;這裡將建設文化和旅游新窗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裡將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實現與亦莊融合發展,與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導功能互為支撐和依託。

  打造“一帶、一軸、多組團”空間結構

  千年大運河北首、百里長安街東端,通州自古為京畿咽喉重鎮,未來將形成長安街東延長線規整有序、端正大氣的畿輔門戶形象。

  以“一帶、一軸”作為城市基本骨架,城市副中心將構建水綠空間格局,將12個民生共用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作為生産生活單元,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在規劃藍圖中,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大尺度生態綠化,每人平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讓居民抬眼見綠蔭、側耳聞鳥鳴。同時營造自然宜人的濱水環境,讓濱水空間回歸居民生活。

  “綠心環翠承古韻,一支塔影認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將得到充分展現。在“一河三城、一道多點”的整體保護格局下,蜿蜒而過的大運河,通州古城、路縣故城、張家灣古鎮三座古城,以及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將與現代城市文明相映成輝,蔚然成景。

  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這看似簡單的16個字中描繪着城市副中心未來的城市風貌。

  減量發展治理“大城市病”

  藍天難現、繁星無影、擁堵難行,“大城市病”不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影響了首都功能的優化提升。建設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就是解決“大城市病”問題,進而讓中心城區也變得更加宜居。

  要治病,首先要減量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城市副中心嚴格控制城市人口、用地、建設規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以舒適宜居為標準,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同時,城市副中心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約9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地區,為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項目預留空間。

  城市副中心將按照“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小汽車”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間,實現道路紅線內人行道、自行車道和綠色空間比重大於50%。到2035年,新建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10公里/平方公里,真正實現小街區、密路網。

  規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將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達到2992平方米,城市副中心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力爭達到7.7張。

  規劃提出,同步推進新城區建設與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為老城區復興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協同發展

  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帶動作用,既意味着與拓展區共同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又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

  未來,通州區將形成城市副中心—亦莊新城(通州部分)—鎮—新型農村社區的空間體系。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視野下“一盤棋”謀劃,城市副中心將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發揮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城市副中心將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産業轉型升級,承擔中試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端製造、配套服務等外溢功能,對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導適宜産業向廊坊北三縣地區轉移,促進本地就業,實現職住均衡發展。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與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多元共治,將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得更美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