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權威問答:醫耗聯動綜合改革

日期:2018-12-27 16:47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原標題:為何改,怎麼改,權威問答看這裡

  01.醫耗聯動綜合改革與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有何關係?

  答:2017年4月,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本市啟動了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了藥品加成,規範調整了部分醫療服務價格,優化了醫療機構收入結構,構建了醫療機構新的運作補償機制,促進了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和分級診療,走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堅實一步,為推動後續改革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徑、增強了信心。

  本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是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是破除醫療機構不合理的補償機制又一次改革,加快完善醫療機構運作補償新機制,更好地保障居民健康和就醫需求。

  這次改革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為核心,實現三個“進一步”,即:進一步打破原有補償機制,在2017年取消藥品加成的基礎上取消醫用耗材加成,有序擴大藥品和耗材集中採購的範圍和規模;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比價關係,以價格杠桿引導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打好政策組合拳,將改革與改善、改革與監管、改革與保障同步推進,真正使醫務人員受鼓舞,百姓得實惠、行業獲發展。

  02.本次改革方案是如何形成的?

  答:醫療價格改革專業性強,涉及主體眾多,內容廣泛。為確保方案可操作、可落地,全市7個部門進行了18月的調查研究,經北京醫改協調小組討論和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專題會審議,形成了改革方案。可以説,方案是在經過反覆論證測算,多方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平衡多種因素,是各個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是專業機構和臨床專家廣泛參與。委託北京醫學會成立31個工作組,組織全市70余家醫院的300多名醫學專家直接參與,研提形成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專家建議方案,以此作為基礎方案,提高方案的專業科學性和臨床可操作性。

  二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打牢方案基礎。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總體原則,參考項目成本核算數據及典型醫院成本調查情況,綜合考慮了項目間的比價關係、調價幅度、其他省市價格、以及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醫保等各方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專家建議方案的基礎上反覆推敲調整,保證方案調整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三是帶量據實測算調控方案影響程度。方案初步形成後,相關醫療機構結合實際運作數據進行了多輪帶量測算,確保方案實施後醫療機構可運作,醫保基金可承受,患者費用總體不明顯增加。

  四是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凝聚共識。方案形成過程中,進一步廣泛聽取了醫療機構、專家學者、市人大、市政協、國家及本市有關部門等相關方面意見,並先後召開7場座談會聽取醫療機構及相關方面意見,同時對部分患者進行了調查和訪談。並委託專業機構對方案影響進行了評估。根據各方面反饋的意見、建議,對方案進行再修改再完善,確保改革方案實施後醫務人員受鼓勵,醫療機構得發展,市民有獲得。

  03.本次改革包括哪些內容?

  答:改革主要內容總體概括為“五個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採購、一改善。具體為:

  降低大型儀器設備檢驗項目價格。按照國家指導意見,結合本市實際和檢驗類項目特點,重點降低應用大型儀器設備開展的檢驗項目價格。

  提升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包含中醫、病理、精神、康復、手術5類項目。通過價格調整提高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價值,完善專業體系,促進行業均衡發展。

  取消醫用耗材加成。目前,醫療機構收費耗材對患者實行進價加差率收費,耗材進價500元以上的加成5%收費,500元以下的加成10%收費。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後,醫療機構將不再收取5%和10%的加成費用,直接按採購進價收費,患者在醫用耗材上的花費將會減少。

  實施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和藥品帶量採購。在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不含軍隊所屬醫療機構)範圍內,組織實施心內血管支架類、人工關節類等六類醫用耗材聯合採購。按照國家要求開展部分藥品聯合帶量採購。逐步擴大聯合採購的醫用耗材範圍和規模,穩步落實國家藥品集中採購試點,通過聯合採購和帶量採購,進一步降低藥品耗材價格,減輕患者負擔。

  改善醫療服務加強行業監管。制定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規範服務行為2019年行動計劃,強化對醫療機構的綜合監管,完善績效評價,配套醫保報銷政策和醫療救助政策,進一步提升百姓看病就醫獲得感。

  “五個一”是一套組合拳,突出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強調堅持改革與改善、改革與監管、改革與保障同步推進,進一步通過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改變不合理的醫療服務比價關係,降低檢查、藥品的價格,取消醫用耗材加成,提升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理順價格關係,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品質,讓公眾有更多獲得感。

  04.本次改革出臺了哪些價格調整項目?何時實施?醫保是否報銷?

  此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涉及病理、康復、精神、中醫、檢驗、手術6大類項目,項目規範調整後的價格於2019年6月15日實施。按照改革與保障同步的原則,此次調整的醫療服務項目,除國家明確規定不報銷的項目外,按照能報盡報的原則安排,統一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特別是納入報銷的151項精神類項目全部按甲類報銷,最大限度地減輕參保人員的醫藥費負擔,保障參保人員基本醫療待遇。

  05.本次改革政策出臺後,對患者個人負擔有什麼影響?

  答:本次改革調整項目更廣,但相比2017年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影響人群要小。按照國家到2020年要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係、取消醫用耗材加成的總體要求,將中醫、病理、康復、精神、檢驗、手術6類項目同步納入改革範圍,約佔現行項目八成左右。雖然涉及的項目數量較多,但這些項目涉及的人群要小於2017年。

  從“五個一”,細分來看,三個“一”都是與“降費”相關。根據測算,改革後全市醫療費用總量上基本平衡,考慮醫保報銷政策,門診患者費用基本持平,住院患者費用略有增加。但對患者個體而言,不同疾病患者費用有升有降,比如使用高值耗材較多、化驗較多的病種,費用一般會下降,以技術勞務治療項目為主的患者診療費則會有一定增加。對此,相關部門正在進行細化分析,對由於價格調整可能引起的費用漲幅較大的病種,將通過醫保政策結合救助政策予以支撐,確保把個人負擔及困難群體負擔控制在合理水準。

  總體上講,短期看,改革後不同患者費用有升有降,但從長期看,通過壓縮藥品、耗材等價格空間,通過醫療服務的調整和規範,最終是讓廣大百姓更加受益。

  06.本次改革政策出臺後,對醫務人員及醫療機構有什麼影響?

  答:本次改革除三個“降費”之外,提升的是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價值,提升的是醫療服務水準。對這部分項目價格的調整,着重體現了兩個銜接:即,與國內同類型城市醫療服務價格水準相銜接,與本市醫療服務水準和技術水準相銜接。

  從醫務人員來看,本次改革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技術價值,有利於規範服務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有利於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

  對醫療機構來説,通過深化改革取消不合理的藥品加成和耗材加成兩個補償機制,建立更加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有利於醫療機構規範醫療行為,加強醫療品質管理,促進醫療行業高品質發展。

  07.本次改革先期調整的1600余項醫療服務項目,醫保是否報銷?

  答:此次改革是按照國家和本市的統一部署、在2017年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

  按照改革與保障同步的原則,對此次調整的1600余項醫療服務項目,除國家明確規定不報銷的項目外,按照能報盡報安排,統一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最大限度地減輕參保人員的醫藥費負擔,保障參保人員基本醫療待遇。其中1491項均按甲類報銷,特別是此次調整後的151項精神類項目全部按甲類報銷,個人不增加醫療費用負擔,同時,充分考慮醫療機構精神類費用調整的影響,將進一步提高對醫療機構的醫保支付標準。

  08.本次改革對改善和提升醫保水準有哪些考慮?

  答:目前,本市職工住院報銷封頂線30萬、城鄉居民住院報銷封頂線20萬。本次改革將根據價格調整的升降情況,有針對性地研究配套保障措施,進一步提高職工和城鄉居民住院報銷保障水準,着力減輕大病患者醫藥費負擔。同時,針對本次改革中門診、住院費用影響較大的病種,研究完善單病種支付政策,有效穩控個人醫療費用負擔水準。

  09.本次改革對困難群體有什麼針對性的保障措施?

  答: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包括城鄉低保、低收入、特困供養人員等社會救助對象在內的城鄉統籌的醫療救助制度,包括資助參保、基本醫保報銷後再給予醫療救助等。

  在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時,本市加大了對城鄉低保、低收入、特困供養人員等社會救助對象的醫療救助力度,社會救助對象醫療救助,門診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達到80%,年救助總額分別達到6000元和6萬元;重大疾病的救助總額可達12萬。

  此次改革,將進一步統籌救助和醫保政策,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制度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社會救助對象等困難群體的醫療救助標準,加大救助力度。

  10.本次改革,工傷職工報銷是否受到影響?

  答:本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中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符合政策規定納入工傷保險報銷範圍的項目,由工傷保險基金全額支付,個人無自付,工傷職工報銷不會受到影響。

  11.2019年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按照改革與改善同步推進、全面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的原則,制定了《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規範服務行為2019年行動計劃》,圍繞改善服務、提升品質、補短扶弱、控制費用、規範行為五大方面,提出了40項重點任務。

  2019年,我們將更加注重提升服務感知度,推進“一站式”服務,優化門診預約管理,增加下午出診醫生數量,緩解就診多集中在上午造成的看病難和交通擁堵,提升住院服務水準,使百姓就醫體驗進一步提升;更加注重彌補服務短板,提升急診急救服務水準,保護患者隱私,改善患者就醫環境,推行院內地圖導航,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使百姓就醫需求得到更好響應;更加注重提升醫療品質,落實醫療核心制度,推進臨床路徑實施,強化患者安全管理,使百姓健康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更加注重規範服務行為,嚴格實施行為規範“負面清單”管理,使百姓就醫更加安心放心。

  12.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規範服務行為2019年行動計劃在進一步發揮醫聯體作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方便患者就近就醫方面有什麼舉措?

  答:近年來,我市一直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工作,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間建立了越來越密切的合作關係,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受到了群眾歡迎。為進一步方便患者就近就醫,2019年,將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作為改善醫療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予以重點推動。

  在推進大醫院與基層聯動方面,將在全市建立100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醫聯體基層服務點,安排醫聯體核心醫院的專家到基層出診,開展健康教育,並積極推進醫聯體內開展遠端醫療服務。

  在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方面,將全面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實施先診療後結算服務,100%實現婦女兒童規範化服務;進一步增加在基層提供長處方服務的慢病病種數量,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範化管理;同時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家醫助理等輔助崗位和人員,提升簽約居民滿意度。

  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吸引力、獲得感,使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更信任、就近就醫更方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