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本市推出民生大禮包 兩山三庫五河生態將統籌保護

日期:2018-11-06 09:2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原標題:本市發佈《實施意見》力推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守護綠水青山送出民生大禮包

  從2019年到2022年,本市將在5個方面、通過16項政策措施力推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2018年11月5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關於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新聞發佈會,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相關負責人對《實施意見》進行詳細解讀。會上,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涵養區佔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本市將從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壯大功能産業、強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考評多個方面守護綠水青山,送出“民生大禮包”。

  兩山三庫五河統籌保護

  市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王穎捷介紹,本市將統籌實施“兩山三庫五河”生態保護。其中“兩山”指北部燕山、西部西山,“三庫”指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五河”指東部泃河、北部潮白河、中部北運河、西部永定河、西南部拒馬河;系統推進“一城兩帶多園”綠色發展,“一城”指懷柔科學城,“兩帶”指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多園”指中關村科技園區各區分園、雁棲湖國際會都、2019年北京世園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等功能園區和綠色産業園區;走出一條特色化、品牌化、差異化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着力將生態涵養區建設成為展現北京美麗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的典範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如何進行保護?王穎捷給出了4條路徑。

  首先,本市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強調按照“兩線三區”進行規劃建設管理,抑制不顧條件的盲目發展衝動,確保區域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

  其次,多部門將加強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用。市級財政資金、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等政府資金繼續加大投入。通過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吸引社會廣泛參與。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推進高水準的生態涵養保護,全面推進各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逐步構建各區城區綠化隔離體系。”王穎捷説,本市將繼續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到2020年建設和恢復濕地3萬畝以上。

  同時,本市將強化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明確提出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減量發展、就業增收、城市服務、創新開放等6個方面21個考核指標,其中體現生態環保、資源能源節約的指標達到14個,佔總指標數的67%,比2014年至2017年每年佔數量幾乎翻一番。

  生態涵養保護資金投入再加碼

  針對生態涵養區財政收入相對薄弱,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重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要求,本市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支援力度。市財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韓傑透露,5年來,市級財政累計安排生態涵養區轉移支付資金2658億元,年度資金規模從2013年的454.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60.8億元,增長了45%。

  為讓生態涵養區政府做生態涵養“不吃虧、能受益”,此次《實施意見》明確,將加大市級轉移支付力度,並通過機制創新,將市級生態類政策和資金統籌起來,市級資金以一般轉移支付方式給各區,由區裏統籌使用市級支援資金,增強區裏的自主權。

  “過去護林是護林的錢,保水是保水的錢,這次不一樣,在市級層面能統籌的,都放在一個盤子裏統籌給區裏,讓區裏自主使用。”王穎捷解釋説。據了解,這項新機制有望成為全國示範。

  韓傑還介紹,在研究各項支援政策時,充分考慮生態涵養區自身保障能力較弱的現狀,在全市統一政策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財政補助標準,安排生態涵養區最高補助比例。如平原造林政策,對生態涵養區綠化建設補助資金比例達到100%,高於其他區50%至70%的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政策中,對生態涵養區補助標準為年每人平均12元,高於其他區年每人平均8至10元的補助標準。

  不光市級資金在支援生態涵養區,本市還通過各區結對協作的方式,建立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結對區通過直接給予財政資金,或通過支援引導綠色産業項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多種形式,對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的支援規模每年不低於1億元,對房山區(山區)、昌平區(山區)的支援規模每年不低於0.5億元。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區與區結對協作並非新做法,相比過往,新一輪的結對要求更加明確,在資金協作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各區教育資金每年多補一個億

  就在前不久,平谷區成為本市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區。平谷區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67.9%,公園綠地500米覆蓋的服務範圍達到98.33%,處於全市首位。

  平谷城北濕地公園是平谷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個重要項目。平谷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勇介紹,公園原來是一片廢舊魚塘,垃圾遍地,周邊還有不少違建,後來投入上億元,進行水面治理、步道鋪設等,基礎設施完善了,公園煥然一新。2017年建成後開放,成為周邊王辛莊村、小辛寨村與大辛寨村居民的重要休閒空間,如今公園一天到晚都很熱鬧,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散步健身,都能呼吸到濕地公園的新鮮空氣。

  “《實施意見》還是一個民生大禮包。”之所以這麼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梳理生態涵養區內有利於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的存量問題、增量需求,一方面加大市對區的投入力度,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另一方面,對近些年生態涵養區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加強運維管理。

  生態涵養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未來有望漸漸得到補齊。除了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之外,交通方面還將完善市郊鐵路、淺山公路環線;學校方面,要做到每個區有高等學校;醫療方面,保證每個區要有1所三級醫院;文化方面,將保證如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等項目和投入。

  韓傑介紹説,將研究調整和完善現行各項補助政策,進一步提高對生態涵養區的補助標準,更大程度傾斜財力,提升生態涵養區公共服務領域保障水準。如教育方面,在現行政策基礎上,每年再安排生態涵養區每區1億元的教育轉移支付補助,並將義務教育生均日常定額部分補助比例,由現在的25%提高到100%。在公共文化、基本公共衛生和養老服務等方面,將研究進一步提高補助標準。

  《實施意見》還明確提出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減量發展、就業增收、城市服務、創新開放等6個方面21個考核指標。其中體現生態環保、資源能源節約的指標達到14個,佔總指標數的67%,在此之前,2014年至2017年,該類考核指標每年佔比僅35%左右。

  退耕還林增綠村民同步增收

  國家級傳統古村落長峪城村地處昌平區流村鎮西北部深山區,重點防火期快到了,最近這段時間,54歲的村民趙俊虎每天都忙着清除路邊雜草、給樹澆水。

  2014年,趙俊虎當上生態林管護員,管護長峪城一帶的生態林。趙俊虎家中原有兩畝地,種些玉米穀子,由於土層太薄,一畝地一年收成才五六百元,家中生活來源主要靠他到外面打零工。後來村裏土地實施退耕還林,如今小樹苗已長到如拳頭粗。

  “雖説不種地了,但收入更穩定了。”趙俊虎算了一筆賬,兩畝地每年政府補助5000元,加上林權股份分紅,再加上護林員工資一年一萬多元,趙俊虎每年收入也有兩萬多元。跟在外打工差不多,“在外打工又要租房,又要吃喝。”趙俊虎説,如今歲數大了,能在家門口找份管護員的穩定工作,他感到很滿意。

  像趙俊虎這樣實現綠崗就業的村民,光他們村就有60多人。昌平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昌平區生態林涉及生態涵養區近140個村,如今全區已有將近4500人的生態林管護員,從2015年開始,管護員每月補助由384元已上調到如今的830元,基本上翻了一倍多,“山區增綠的同時,村民也在增收。”

  統計顯示,2004年至2017年,本市對山區生態林管護員的崗位補貼資金,累計投入31.37億元。2017年全市4.4萬名生態林管護員,每人平均全年崗位補貼收入7656元。王穎捷介紹,此次《實施意見》突出一個重要導向“不吃虧、能受益”。也就是説,不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吃虧,要保障好生態涵養區的基本權益和發展權益。首先就是要讓看山人、護林員、保水員不吃虧、能受益。在此前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的基礎上,本市將通過動態調整機制,讓看山、護林、保水的村民實現綠崗就業增收。

  對生態涵養區內符合産業功能定位的企業,《實施意見》也要“不吃虧、能受益。”如對從事節能技改的企業給予每噸標準煤600元(工業企業)或800元(非工業企業)的市級補助。對從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産業的企業予以鼓勵支援,在綠色金融、優惠政策等方面給予保障。

  疑問解答:守護綠水青山為何成頭等大事?

  2017年,生態涵養區PM2.5年均濃度低於全市平均水準,多數處於50微克/立方米上下;森林覆蓋率達到53.25%,比全市高10.25個百分點;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25.9平方米,比全市高60%……本市生態涵養區範圍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部分,佔全市土地面積的68%,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2.3%。自2005年本市實行城市功能分區以來,生態涵養區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

  根據《實施意見》,生態涵養區保護要圍繞兩個功能組織做文章。所謂兩個功能組織,就是要統籌實施“兩山三庫五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推進“一城兩帶多園”綠色發展。其中,“一城”是指懷柔科學城,“兩帶”指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多園”指中關村科技園區各區分園、雁棲湖國際會都、2019年北京世園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等功能園區和綠色産業園區。

  “無論是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還是提升四個服務水準,北京都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王穎捷表示,放眼新時代,站在更長遠視角看生態涵養區保護,它的地位是壓軸的。同時,重要水源地等多數在生態涵養區內,生態保障也就是重大民生保障。“把守護好綠水青山作為頭等大事,道理正在於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