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解讀《北京市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實施方案》

日期:2018-11-02 00:00    來源: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和創新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製作出重要部署。

  一、《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與意義是什麼?

  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複合型臨床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預防保健、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不僅要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關鍵是要吸引更多合格的全科醫生到基層工作。

  二、文件確定的工作目標有哪些?

  工作目標:到2020年,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教育連續統一的全科醫學教育制度鞏固發展,與區域公立醫院水準相銜接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激勵機制基本形成,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明顯提高,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不少於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協調發展,基本滿足健康北京建設需求。

  三、如何完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一)要深化院校全科醫學教育改革,開辦學專業的高校要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可將符合條件的基層實踐基地建設成為高校教學基地或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全科醫學課程和全科醫學臨床見實習,鼓勵具有醫師資格證書的高校教師到基層實踐基地進行執業註冊和全科醫學帶教,聘任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相應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新增研究生招生計劃要向全科醫學專業傾斜,探索定向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路徑。繼續開展定向醫學生培養,利用8至10年時間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定向培養1000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800名臨床醫學專業大專生,利用5至8年時間培養400名中醫學專業醫學生。

  (二)要健全畢業後醫學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以自主培訓為主的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機制,優先保證全科住院醫師招錄規模,2020年招收數量達到當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總招收計劃的20%。認定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和助理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綜合醫院,要增加全科醫療診療科目,設置全科醫學科,將全科醫學科建設、招收任務、培訓品質、基層實踐基地教學活動經費保障、是否留用委託培訓人員等情況作為培訓基地考核評估的核心內容。

  (三)加強繼續醫學教育,探索建立全科醫生崗位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全市統一的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平臺,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繼續教育”和遠端培訓,將繼續醫學教育合格作為全科醫生崗位聘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定期考核的條件。加快全科骨幹力量培養,到2030年,建設20個市級全科重點學科,培養30名全科領軍人才、80名全科帶頭人、100名全科骨幹。實施基層全科崗位能力鞏固提升計劃,研究制定基層全科醫生診療規範,建設4至5家市級全科醫生繼續教育基地,開展全科醫生專業技能培訓。實施“手拉手”全科共同成長計劃,醫聯體核心醫院每年安排不少於5名專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出診、帶教或培訓,每位專家累計出診、帶教或培訓時間不少於2個月,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中,副主任醫師職稱以下人員每2年到醫聯體核心醫院進行累計不少於1個月的學習,副主任醫師晉陞主任醫師職稱前到醫聯體核心醫院進行累計不少於6個月的學習。實施全科能力拓展計劃,加強全科醫生中醫藥和康復醫學等知識與技能培訓,定期開展面向基層全科醫生的“西學中”培訓。同時,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非全科專業的臨床醫生,通過全科轉崗培訓成為全科醫生。區級中醫醫療機構的中醫人員,經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並考核合格的,可申請註冊為中醫全科醫師。支援鄉村醫生考取執業醫師資格、助理執業醫師資格或鄉村全科助理執業醫師資格,鼓勵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四、在完善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制方面,有何重要政策創新?

  (一)完善薪酬制度,按照“兩個允許”要求(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準,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在建立科學規範績效考核機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與區域內公立醫院績效工資水準的平衡關係,合理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工資總量,建立正常增長機制,並向承擔教學任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適度傾斜。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收入水準,可通過在績效工資內設立全科醫生津貼的方式向全科醫生傾斜,使其與區域內公立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的工資水準相銜接。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的其他醫療機構要完善內部分配機制,確保全科醫學科的醫務人員收入水準不低於本單位同等條件人員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並適當加大傾斜力度。

  (二)完善聘用管理,各區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傾斜,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的編制內要保證全科醫生的配備;對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全科醫生,在人員招聘、職稱晉陞、崗位聘用等方面,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對待。對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服務期滿6年的全科醫生(不包括免費定向培養醫學生),按照不同學歷學位給予一次性教育學費補償。探索建立區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統籌管理體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實行“區招區管街鎮(鄉)用”(區級醫療衛生機構聘用管理、街道或鄉鎮衛生院使用);到村衛生室工作的,可實行“區招區鎮(鄉)共管村用”(區級醫療衛生機構聘用、區鎮(鄉)管理、村衛生室使用)。(三)完善全科醫生執業准入機制,落實醫師區域註冊制度,鼓勵引導二三級醫院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從事全科診療工作。凡參加全市全科轉崗培訓、助理全科醫師或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市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可申請變更註冊執業範圍、或在原註冊執業範圍基礎上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允許其在全科轉崗培訓基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助理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全科醫學科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科醫療服務。

  (四)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重點向全科醫生傾斜。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經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全科醫生,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基層全科醫生申報高級職稱時,外語及科研不做硬性要求,重點考核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健康管理能力,將家庭醫生簽約率、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滿意度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五)持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規範調整,充分體現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勞務價值。落實非基本醫療服務價格由醫療機構和簽約居民協商確定的收費機制。

  (六)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增強全科醫生職業榮譽感。

  五、在提高全科醫生服務可及性方面,有向新舉措?

  (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鼓勵二、三級綜合醫院與區域內社會力量舉辦的全科診所開展合作,根據實際納入區域醫聯體建設,建立雙向轉診機制,暢通轉診渠道;對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營利性全科診所,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執行與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等補助政策。

  (二)實施全科醫生緊缺崗位支援計劃,依託醫聯體核心醫院,選派內科等相關專業的醫生到全科醫生緊缺崗位開展為期1年的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納入核心醫院對口支援任務進行統籌管理;對口支援期間,援派醫生保留原單位公職和待遇,服務期滿後仍回原單位工作,並在職稱晉陞、職務聘任等方面優先安排。

  (三)注重應用新技術輔助全科醫生服務,推行智慧家庭醫生優化協同服務,基層全科醫生以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技術為輔助,為簽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及照護服務;應用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提高全科醫生疾病診治準確性;應用慢性病防治指南電子知識庫,實現全科醫生對慢性病的智慧和精細化管理;借助網際網路與物聯網技術,提供社區藥品配送、資訊查詢、用藥指導等綜合服務;應用可穿戴設備,為簽約居民提供遠端監測和遠端指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