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解讀《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

日期:2018-08-16 00:00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在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下,經過近一年時間,市發展改革委與市規劃國土委、市教委、市交通委等各部門以及昌平區委區政府密切配合,在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基礎上,經市政府專題會和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市政府正式印發了《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京政辦發〔2018〕28號)。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關係城北地區80多萬常住人口的民生保障問題,對於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是城市功能修補更新和大型社區民生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與引領作用。

  一、編制背景

  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包括兩鎮三街道(包括回龍觀鎮、霍營街道、東小口鎮、天通苑北街道和天通苑南街道),是本市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區。近年來,交通擁堵、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等問題日趨嚴重,居民反映強烈。針對該地區的問題,我們做了全面深入調研,並委託大數據公司進行了監測分析。

  從大數據監測數據看,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交通擁堵嚴重。早晚高峰比全市平均早1小時,全天擁堵時間長達8小時。高峰全市排前十的車站,回龍觀、天通苑佔了七個。二是職住嚴重不平衡。回龍觀地區居住的人口,80%左右就業地分佈在上地、中關村、望京、CBD、三元橋等區域;天通苑地區居住的人口,85%就業地分佈在立水橋北苑、亞運村、CBD、望京、三元橋、中關村、上地等區域。三是缺乏適應本地居民需求的高品質的文化、商業、教育培訓機構等服務設施。本地居民大量到周邊的海淀清河、朝陽以及核心區獲得相關服務。

  從調研摸底情況看,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欠賬多、缺口大、不均衡。幼兒園、中小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機構養老床位、消防站、派出所、街道辦事處用房等都存在較大缺口和欠賬,與實際需求嚴重不匹配。特別是公立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少,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二是交通基礎設施缺乏系統性、對外聯通差。整個地區道路系統規劃實現率較低,路網承載能力弱,縱向和橫向的快速路少,與該地區巨大的交通流量嚴重不匹配。存在北郊農場橋、太平莊東路橋、林萃路五星啤酒廠、陳家營跨河橋等一批堵點中斷點。停車設施、公交場站嚴重不足。三是水務、電力、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標準低、不完善。地區防洪泄洪體系建設不完善,雨水回收能力較弱【7月15日20時至17日夜間,北京及周邊地區陸續迎來大到暴雨,導致部分道路發生內澇。暴雨導致回龍觀地區育知東路城鐵橋下積水較為嚴重,最高水位達2米。區域小時雨強達10年一遇,而橋區泵站及管網排水標準僅為3年一遇】。供水保障能力弱,仍有64處自備井正在使用,取水深度僅100米左右。天通苑部分小區管網老化、漏損率高。現狀地區負荷45.2萬千瓦,5座變電站中有4座處於重載狀態。部分老舊小區配電設施尚未完成改造,用電矛盾比較突出,部分小區用電高峰時期存在頻繁停電現象。個別小區還存在燃氣設施管理不夠完善等問題。

  從原因來看,上述問題是本市城市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既有開發商欠賬、規劃實施率低等原因,也受當時規劃理念、模式和標準的約束和影響。自1998年前後本市在該地區啟動大型保障房項目建設以來,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由於周邊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的快速發展,該地區人口也快速集聚,截至目前,現狀常住人口約86.3萬人,接近東城區的人口總量。在6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聚了近90萬常住人口,人口過於集中。伴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加,問題也日趨嚴重,被網民戲稱“堵城”“睡城”。

  二、編制過程

  針對當地居民反映的民生痛點,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2017年7月23日和2018年6月7日,蔡奇同志兩次到該地區實地調研,之後又多次做出專門批示,要求抓緊制定和實施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三年行動計劃,重點破解難題,補齊民生短板,打造大型社區治理典範,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8月13日,蔡奇同志採取“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彙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方式,再次到回龍觀地區查訪,督促落實有關問題。陳吉寧、張工、隋振江等市領導同志也多次批示並進行協調調度。

  我們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系統梳理。全面摸清人、房、地,以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基本情況和數據。二是深入研究。多次實地調研,開展大數據監測分析,進行標准校核,準確掌握問題,剖析原因。三是反覆論證。召開10余次專項論證會,對項目選址、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進行論證。四是廣泛徵求意見。徵求了18個部門以及5個專業公司意見,多次與昌平區政府、鄉鎮街道以及區有關單位對接。根據各方面意見修改後形成《計劃》報審稿,經市政府專題會、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

  三、《計劃》的主要內容

  《計劃》提出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整合政策和力量,着力補齊發展短板,推動城市有機修補更新,努力滿足群眾對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和安全性的需要,打造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計劃》提出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有效滿足地區新增入園入學需求,基本補齊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區域公共服務能力和品質明顯提升;“一縱一橫、五通五暢”主幹路網架構和多層次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交通嚴重擁堵現象得到緩解;供水、排水、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城市治理水準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

  《計劃》提出實施“三大攻堅工程一大示範”(公共服務提升攻堅工程、交通治理攻堅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完善攻堅工程和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4個領域17項具體任務:

  ——基本公共服務攻堅工程,着力解決入園難入學難、大型文化體育設施缺乏等難題。針對用地資源十分緊張的局面,按照整合資源、深度挖潛、高效利用、均衡佈局、跨區統籌的路徑,加快推進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文化、體育和養老服務設施配建投用,有效補充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和養老設施缺口。

  擬實施26個教育項目,包括:18所幼兒園、3所小學、2所中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以及1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擴建項目。預計可以增加1.3萬個學位,增加一批公立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可新增普惠性幼兒園學位數3300多個,引入一批優質教育資源,為當地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實施5個醫療衛生項目和6個文化體育項目,進一步提升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效改變當地沒有大型文化體育設施的空白局面。擬回購的天通苑地區綜合文化中心(總面積32775平米,其中地上面積達18352平米),用於建設室內運動場所和文化活動場地。擬規劃建設的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位於昌平區回龍觀鎮鑫地市場原址,將按照便民、惠民、綠色、開放的原則,建設室內體育館、游泳館、文化館、小劇場、實體書店等設施,同時增加室外文體資源,着力打造公園綠地與體育文化設施相結合的市民休憩空間。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和天通苑地區綜合文化中心的投用,將填補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大型綜合公共文體設施的空白,為周邊居民提供優質便利的體育文化服務。開工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建設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網點,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醫療衛生服務。

  ——實施交通治理攻堅工程(23個項目),大決心、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難題。堅持公交優先,加大軌道交通、公交站等規劃建設力度,通過改造等方式增加軌道交通進出站口,施劃潮汐式公交專用道;鼓勵綠色出行,建設國內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規劃區域慢行系統,引導出行結構和出行方式轉變;加快啟動北清路和安立路“一縱一橫”快速化提級改造、加快完善定泗路、北苑東路等“五通五暢”的骨幹路網架構,系統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疏通北郊農場橋、林萃路五星啤酒廠等5個堵點中斷點,加強停車管理,實現交通有序好轉,有效緩解區域交通擁堵。此外,為有效加強與中心城、西部地區的交通聯繫,還將研究規劃與中心城區連接的快速通行線路,研究規劃上跨京藏、京新高速公路的公交專用路。

  ——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完善攻堅工程(18個水務電力項目),確保用水用電安全。實施64處自備井置換,區域內所有小區全部接入自來水供水管網。建設4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區域供電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建設TBD再生水廠,分步驟分批次開展消隱提升工程,有序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升蓄洪排洪能力,加強積水點治理,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積極提升社區品質,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狠抓“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任務落實。打造便民服務網路,實現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基本全覆蓋。因地制宜佈局多種形式的高品質商業綜合設施、文化體驗型圖書館高品質業態,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推進綠色空間拓展,實施東小口城市休閒公園等7個公園綠化項目建設,加快建成北中軸綠楔,形成1000公頃的公園組團。大幅提高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推進區域功能有機更新,推動社區化創業就業,推出一批社區化創業就業試點,努力實現“安居近業”。加強社會服務管理,推動建立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實現精治、共治、法治。

  四、主要特點

  《計劃》在的編制和具體內容上,體現了五個突出特點: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老百姓關注的民生訴求,逐項確定具體任務,明確解決路徑,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計劃》編制過程中,不等不靠,做到同步編《計劃》,同步推進和解決一批重點民生急事要事。截至目前,陳家營東橋已經開通,北郊農場橋也在加快實施,各個項目前期手續都在加快研究和推進。

  二是決心大,力度大。《計劃》在編制過程中和具體內容以及項目、資金安排上,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決心和力度。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裏,蔡奇同志三次現場調研走訪,其他市領導也實地調研和專題協調調度。《計劃》涵蓋了這個區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任務,包括97個正式項目和一批儲備項目。正式項目總投資195.2億元,其中政府投資約155.8億元。通過這些項目的加快落地實施,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區域的民生痛點問題。

  三是遠近結合,有序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問題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解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地區的問題,必須對城市功能和産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因此,《計劃》的編制和實施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既要着力解決好當前群眾的急事、難事、眼前事,同時又要兼顧長遠,為地區未來功能優化調整打好基礎,同時更要科學預測需求,而不能“一哄而上”,以免造成低效和浪費。我們區分輕重緩急以及項目成熟度,將項目分為正式項目、儲備項目,分類管理和實施,先易後難,有序推進,確保取得成效。

  四是創新理念和機制。在探索綠色出行上積極創新,實施國內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積極研究規劃公交車專用路;強化區域統籌、規劃統籌、功能統籌、政策統籌、成本統籌,解決好重大項目資金平衡、選址難等問題;用“網際網路+”、綜合體等新理念破解空間配置等發展難題;研究推進社區化創業就業試點,探索就近就業創業的政策創新;在具體項目上體現以人為本,如在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設計上,更多增加露天體育設施和綠地面積,讓群眾更便利地享受優質、普惠、綠色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五是堅持建管並重。在加強項目建設等“硬體”同時,更加注重服務、社會治理等“軟體”管理。在《計劃》中專設“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一章,提出6項具體任務,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建立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實現精治、共治、法治等方面做出具體要求。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為保障三年行動計劃貫徹落實,取得實效,我們將着力從五個方面抓好落實:一是在實施上,所有任務按照年度工作計劃,制定“目標、任務、時間、步驟、責任”一體落實的“路線圖”,狠抓落實;二是在資金上,市級也將加大對這個區域的政策傾斜,提高市級資金支援比例,還將綜合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三是在政策上,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本市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投資審批改革試點工作流程辦理相關手續;四是在機制上,建立市領導親自挂帥,市區多部門參與聯動的聯席會工作機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確保目標實現。五是在治理上,鼓勵和引導多方參與共建。《計劃》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各級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廣大居民、社區志願者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群策群力、集眾智、匯眾力,才能將回龍觀、天通苑建成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