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社區、道路和河流湖泊,都將變成可自如吸放水的“海綿”,緩解城市內澇。本市發佈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0年底,本市建成區20%的面積將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七成雨水可就地消納。城市如何變“海綿”,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硬化河道改種水草
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既包括河湖水系、蓄滯洪區,也包括城市配套設施,如綠地、花園、集雨池、可滲透路面等。
“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都是重要的‘海綿’。為了保持它們吸放雨水的‘彈性’,今後將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薛明介紹説,按照傳統理念,常採用工程措施把天然河道修整得形狀規則,以水泥護砌替代綠草茵茵的岸坡。“因為河道越筆直,雨洪就越能迅速傾瀉而下,管護的難度、成本也較小,但大量水資源白白浪費,且水體無法與自然界交換,失去了自凈能力。”
今後,治理河湖坑塘時更注重健康的彎曲岸線和生態駁岸,恢復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目前,治水新理念已在部分河流得以應用。
在2017年完成治理的通惠河城市副中心段,又深又陡的混凝土河槽不見了,岸坡覆上了厚實的青草,栽種了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岸邊還修建了幾處小瀑布,形成微型跌水景觀,供市民親水賞玩。
公建須配雨水收集設施
不符合“海綿”要求的建設項目,有望在立項審批時被卡住。
目前,本市的建設項目立項前要進行水影響評價,包括供水、排水、水土保持等多個方面,未通過審查的項目一律不得開工。今後,對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也將作為水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薛明介紹,本市將逐步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根據高程劃分排水單元,並明確每個單元的雨水徑流排放總量和峰值流量,不得違規超排。”
此外,按照實施意見,大型公共建築要率先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尤其是規劃用地面積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築,都要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已建成的小區、道路、綠地、廣場等,也將陸續開展海綿化改造。作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通州自2017年就啟動了試點區域的改造,目前,紫荊雅園小區等首批14個項目已陸續竣工。
中心城規劃73處蓄滯洪區
“隨着海綿城市理念的推廣,蓄滯洪區的建設速度也將加快。”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説。
在2017年制定的防洪排澇規劃中,中心城區共規劃有73處蓄滯洪區,總蓄水量超1000萬立方米。洶湧而來的雨水被圈在這些蓄滯洪區中,待暴雨過後再排往下游河道,或加以利用。
在朝陽、昌平、順義三區交界處,溫榆河公園將在2018年開工建設。這處濕地總面積44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2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建成後,溫榆河公園將成為本市最大的蓄滯洪區。它既是改善生態的“綠肺”,又能把下游通州新城的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證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
在山區,蓄滯雨洪主要靠大大小小的水庫。根據規劃,本市將再建鑽子嶺、西峰山、陳家莊、二道河和張坊5座水庫,與現有的88座水庫一同,可將山區83%面積的雨水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