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共有産權住房蓋在哪?品質怎麼樣?交通便不便利?環境好不好?這些問題直接關係着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反映着百姓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品質的關心關注。在最新出臺的《北京市共有産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北京市共有産權住房規劃設計宜居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導則》)中就這些問題,給出了讓百姓滿意的答案。
為保證百姓住有所居,一直以來,我市在保障房規劃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規劃選址、土地供應、資金支援、審批辦理“四個優先”措施;嚴把保障房建設主體、建築材料、施工過程、市政配套“四道關口”,確保每個保障房項目真正成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同時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積極爭取政策支援,不斷拓寬保障房建設籌集渠道。
為保證百姓住有宜居,根據中央及北京市提出的“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築方針,我市全面提升保障房建築品質,打造綠色宜居精品住宅,在全國範圍實現“六個率先”:一是保障房率先實現綠色建築行動、住宅産業化“兩個100%”全覆蓋。二是率先建立保障房規劃設計方案專家預審機制。三是率先實施保障房全裝修成品交房,平均每套房可減少二次裝修建築垃圾排放2噸以上。四是率先實施公租房建設與評價地方標準。五是率先將新納入保障房建設計劃的項目全面實施裝配式建築,目前建築規模已達24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六是率先發佈共有産權住房規劃設計宜居建設導則。
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這既是百姓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也是管理部門對“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總體思路的更深認識,這與我們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要求和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在總結住房保障各個時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此次推出的《辦法》、《導則》,對共有産權住房的建設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優先選址,科學佈局
《辦法》規定,共有産權住房結合城市功能定位和産業佈局進行項目選址,優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等配套設施較為齊全的區域,推動就業與居住的合理匹配,促進職住平衡。
共有産權住房的建設用地採取“限房價、競地價”、“綜合招標”等多種出讓方式,遵循競爭、擇優、公平的原則優選建設單位,並實行建設標準和工程品質承諾制。
在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面,制定共有産權住房建設技術導則,相關管理部門將嚴格按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方案審查,並依法進行日常監督。
綠色建築,“小戶大家”
《導則》中,對於共有産權住房項目的土地供應、規劃設計、專家評審、招投標管理、品質監管、嚴格驗收、售後服務、執行監管、物業管理、社區營造等進行了規定,明確要求共有産權住房全面實施裝配式建造、全裝修成品交房,執行綠色建築二星級及以上標準。
共有産權住房推行街區制,按照“大開放,小封閉”的模式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組織交通流線,封閉組團內應實現人車分流。
共有産權住房以集約規劃為主導,倡導“小戶大家”理念。其中,城六區新建項目容積率不應高於2.8,套型總建築面積不應大於90平方米、層高不應低於2.8米;城六區以外共有産權住房項目容積率原則上不應高於2.5,套型總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佔建設總量的70%以上,最大不超過120平方米,層高不應低於2.9米。
共有産權住房的建設,實行工程品質終身責任制和工程竣工永久性標識牌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加強施工過程中的品質監管,將裝配式建築和全裝修成品交房品質納入工程品質重點監管範疇。
開發建設單位應按規劃設計方案,搭建“試錯樣板間”“工序樣板間”“成品樣板間”,並接受專家審查。在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後,正式交付前一個月,開發建設單位應組織購房人進行預驗房。
智慧社區,共治共用
倡導“網際網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新理念。在共有産權住房中推廣使用智慧化建築技術,全面推行三網融合,實現小區無線網路(WIFI)全覆蓋。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試點建造智慧化小型公用倉庫;推廣“參與型”社區協商模式,營造良好的社區交往空間,將圖書館、健身館作為標準配置,提供社區交流場所。
《辦法》、《導則》的出臺,標誌着我市保障房建設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保障性住房建設品質再上新的臺階。未來的共有産權住房項目,將成為集環境優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節能環保、品質過硬、智慧科技於一體的優質項目,以其卓越品質,推動職住平衡,營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