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解讀

日期:2016-11-30 14:08    來源:北京市文化局

分享:
列印
字號: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戲曲文化方面,肩負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北京戲曲發展歷史悠久,劇種紛呈,具有豐富優質的戲曲藝術資源。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文化局牽頭,研究制定了《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並以市政府辦公廳的名義正式印發實施(京政辦發[2016]36號)。《實施意見》着重推動國家戲曲政策落地,以戲曲傳承發展的關鍵環節為着力點,以全新理念引領戲曲藝術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

  一、出臺《實施意見》的背景和意義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戲曲傳承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7月出臺了《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為戲曲傳承發展做出了系統全面的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2015年7月29日,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召開,進一步強調了傳承發展戲曲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總體要求。

  二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肩負着推動戲曲傳承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北京戲曲發展歷史悠久,劇種紛呈,名家輩出,人才薈萃,具有十分豐富優質的戲曲藝術資源。推動戲曲傳承發展,通過政策引領,切實把戲曲藝術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引領戲曲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潮流,這是當前首都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的必然要求。

  《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牢牢把握全國文化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曲繁榮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主要內容解讀

  《實施意見》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闡述了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建立健全戲曲傳承保護工作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政策支援體系,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規劃引導,培育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援戲曲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務。共7項任務。

  一是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包括開展戲曲劇種普查和數據庫建設、加強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積極傳承保護戲曲藝術等3個方面。

  二是支援戲曲劇本創作。包括建立戲曲創作采風基地、實施戲曲劇本扶持計劃、建立北京市戲曲劇本資源庫等3個方面。

  三是支援戲曲演出。包括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加大戲曲劇目演出扶持力度、搭建戲曲藝術交流平臺等3個方面。

  四是改善戲曲生産條件。包括合理佈局戲曲演出空間、改善戲曲生産排練場地條件等2個方面。

  五是支援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包括加大對各類戲曲院團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援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等2個方面。

  六是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包括加強院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加大中青年戲曲人才培養力度、暢通引進優秀戲曲專業人員的渠道、切實保障戲曲從業人員社會保障等相關權益等4個方面。

  七是加大戲曲普及宣傳。包括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着力培育戲曲觀眾、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等3個方面。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財稅相關政策、加強戲曲理論研究等3個方面。

  三、《實施意見》的主要特點

  《實施意見》是我市扶持戲曲藝術繼承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特點主要體現在:

  一是以推動國家戲曲政策落地為主線,凸顯首都水準、北京特色。在起草我市《實施意見》中,一方面,注重與國家政策相銜接,特別是結合北京實際,研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舉措。另一方面,設定了具體量化指標,比如提出重點戲曲院團“一團一所一廳”建設、實施京劇流派傳承創新推進工程等,使其更好地體現時代精神、首都水準和北京特色。

  二是以戲曲傳承發展的關鍵環節為着力點,堅持問題導向,體現精準發力。針對戲曲發展面臨的劇目、人才、市場等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舉措。諸如,在戲曲劇種保護方面,提出了開展戲曲劇種普查,實施戲曲非遺項目分類保護等措施,夯實戲曲傳承發展的基礎。在戲曲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通過專業院校教學、名家收徒傳藝、實施百人培訓計劃等多項舉措,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在演出市場培育方面,提出了狠抓觀眾培育,通過戲曲進校園、培育戲曲演出市場、創新戲曲傳播途徑等多種方式,不斷厚植戲曲生存延續的土壤。

  三是以推動戲曲藝術創新發展為引領,融入創新理念、實施創新舉措。注重吸收先進理念和創新做法,將其納入《實施意見》中,推動戲曲藝術保護性傳承、創新性發展。諸如,充分體現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方式創新,提出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惠民低價票政策對戲曲演出補貼力度。充分體現資源整合利用,提出了建設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增加戲曲演出場次;建設劇目排練中心,為戲曲排練提供便利;通過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劇目生産等各環節的扶持力度。

  四、亮點問答

  問: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現在北京主要的戲曲劇種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和北京曲劇?

  答:首先要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到2017年6月底前,建成準確、完整、規範的戲曲藝術檔案體系。建立完善戲曲劇種數據庫平臺,對演齣劇目、聲腔、音樂、表演藝術、舞臺美術、代表人物等戲曲文化資源實行數字化、動態化、科學化管理。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戲曲申報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實施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計劃,支援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著書立説。定期舉辦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優秀劇目展演,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大師、藝術流派傳承交流活動。

  問:戲曲劇本創作可以説是戲曲發展中的一個瓶頸。針對這一問題有什麼具體措施?

  答:除了支援建立戲曲創作采風基地外,北京市還將實施戲曲劇本扶持計劃,加強劇本創作規劃引導,建立重大題材創作項目獎勵扶持機制,並積極實施“三個一批”優秀戲曲劇本創作扶持計劃,即面向社會公開徵集一批新創劇本、整理改編一批劇本、買斷移植一批劇本,無償提供給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使用,建立優秀戲曲劇本共用機制。同時,還將建立北京市戲曲劇本資源庫,力爭2020年前整理完成200部傳統劇目戲曲劇本,並不斷吸收新創、改編劇本,豐富完善資源庫內容。設立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援北京戲曲藝術的創作、演出、推廣和人才培養。

  問:不少戲曲院團都面臨找劇場難、缺乏排練空間的問題。這將如何改善?

  答:“十三五”期間,結合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戲曲演出空間佈局,鼓勵有條件的歷史建築、工業遺址等,在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相關保護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通過改造利用,形成特色鮮明的戲曲演出場所和戲曲演出聚集區。如推進中和戲院、廣和劇場、吉祥戲院、西單劇場等老字號戲曲演出場所的重建、改造、修繕工程,使其恢復功能、發揮作用。為緩解民營文藝院團“排練難、排練貴”的實際問題,2015年11月,市文化局創新政府服務方式,搭建綜合排練平臺,正式運營北京劇目排練中心。截至2016年8月,劇目排練中心的使用率在90%以上,已接待111家文藝團體,簽訂160個劇目的排練合同203份,使用排練廳達到2395間次,共有143個劇目成功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十三五”期間,將推廣這一做法,通過購買、租賃、改擴建等方式建立一批劇目排練中心,為全市各類戲曲院團演出排練提供服務。同時,鼓勵區文化館及鄉鎮(街道)文體設施為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免費或低價提供排練演出場所,有條件的綜合文化中心可增設小劇場、演出廳。

  問:如何在社會範圍內推動戲曲普及,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答:“實施意見”中提到,將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開展大中小學戲曲教育普及活動,確立一批戲曲教學示範基地。推動戲曲藝術進校園,戲曲演出比例佔“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總演出場次的30%以上。支援大中小學採取多種形式,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通過編寫戲曲劇目教材、錄製名家名段賞析、名家教唱名段等方式,向中小學生推介優秀戲曲劇(節)目。另外,通過政府補貼、社會資助、公益演出等方式,降低戲曲演出成本,培育戲曲消費群體。發揮各類戲曲社團和戲曲票社作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戲曲演出市場培育,不斷擴大演出市場。同時,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加大對戲曲劇種特色、精品劇目、創作演出等的宣傳力度。創新戲曲藝術傳播方式,鼓勵戲曲藝術與網路文藝融合發展,鼓勵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與電台、電視台、報刊、網站等媒體開展合作,不斷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問:在財稅方面,如何更好地保障戲曲傳承與發展,減輕從業者的負擔?

  答:北京市文化局將充分發揮2016年開始實施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引導作用,扶持戲曲的劇本創作、劇目生産、人才培養、演出活動、劇種保護和研究等工作;同時,還將落實轉企改制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的優惠政策,落實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落實免征部分小微企業教育費附加、文化事業建設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稅費優惠政策,支援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型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