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文化産業第一法《電影産業促進法》2017年3月起實施

日期:2016-11-08 10:0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取消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製電影片(單片)許可證審批,嚴禁偷漏瞞報票房收入,禁止放映插播廣告,無龍標影片禁止參加影展……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以146票贊成、1票反對、8票棄權,表決通過並公佈《電影産業促進法》。

  作為我國文化産業的第一部大法,《電影産業促進法》以立法的形式,對電影行業中已經推行的改革舉措進行了確立,並在簡政放權、激活市場活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該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與此同時,實施多年的《電影管理條例》將依據《電影産業促進法》進一步修訂完善。

  此前,擬拍攝電影都得向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備案,但在新公佈的法案中,劇本梗概也能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備案。其中,涉及重大題材或者國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軍事等方面題材的影片,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電影劇本報送審查。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這一新規讓拍攝電影的程式更加便利,對於提高電影創作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表示,《電影産業促進法》沒有新增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還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製電影片(單片)許可證審批等行政審批的項目。這意味着,只要滿足資金、人員等條件,民營企業拍電影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且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通過降低准入門檻,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電影製片人呂建民説,“最近兩年來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其中又以電影行業最為突出,每年的電影産業産值、電影製作規模、電影放映類型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電影産業促進法》對電影産業來説是令人振奮的法規。”

  在該法出臺之前,按照《電影管理條例》規定,由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行使的許可權,包括影片審查、電影劇本備案、批准舉辦電影節(展)等多項審批事項,這次也大部分下放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新聞出版廣電管理部門。為防止各地審查管理和審查結果標準與尺度在把握上不一致,《電影産業促進法》在下放審批許可權的同時,規範了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的程式,還設置了出現爭議的情況下再審的條款。

  對偷漏瞞報票房收入行為的具體處罰,也寫入法律。該法規定,未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或未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指出,這一規定加大了對“偷票房”行為的打擊力度,“偷票房如果在50萬元以上,將面臨最高可能是5倍的罰款,這個違法成本就比較高了,企業也會因此不敢鋌而走險了。”(袁雲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