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落實市政府關於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及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等要求和《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京政發〔2014〕29號)“加快康復護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有關精神,市衛生計生委聯合市發展改革委、教委、經濟信息化委、民政局、財政局、人力社保局、金融局、市殘聯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北京市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在戰略定位上,把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放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構建科學的醫療服務體系的戰略高度,納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落實國務院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的一項重要工作。
指導意見設置近期和遠景發展目標,提出明確的量化指標。到2020年,康復醫療服務體制、機制、模式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完善,康復醫療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康復專業人才數量和品質基本滿足居民康復醫療服務需求,實現每千常住人口0.5張康復護理床位,每張康復床位至少配備醫師0.15名、康復治療師0.3名和護士0.3名的建設目標。
工作內容上涵蓋體系建設、能力建設和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其中,在體系建設方面,強調構建以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康復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同組成的連續性康復醫療服務體系。整合優化康復醫療服務資源,引導部分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為康復醫療機構,或部分治療床位轉換為康復床位;建立康復醫療服務分工合作機制,推進分級診療,規範綜合醫院、康復醫院、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之間轉診,探索利用醫保支付手段促進雙向轉診的有效實施。在能力建設方面,一是加強社區和家庭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支援引進人才,加強專業培訓,探索提供社區、家庭康復的服務模式。二是加強康復醫學學科體系建設,支援院校康復醫學相關專業建設,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幹,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康復醫學科的學科建設。三是加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推廣中醫康復適宜技術。在社會力量參與方面,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舉辦康復醫療機構,或以多種形式投資康復醫療服務業;鼓勵康復治療師設置獨立的康復醫療機構或獨立執業。按照不低於25%的資源配置標準為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機構預留審批空間。
為確保規劃目標和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指導提出明確的保障措施。將各區推進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及提供康復醫療服務情況納入本市醫改重點任務考核和區衛生發展評價。提出各委辦局協調配合,明確各有關部門工作任務。保障必要的財政資金投入;推進康復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康復醫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康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及管理機制;加強康復醫療信息化建設;加強康復醫療服務監管,確保康復醫療體系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按照《關於加強北京市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思路,下一階段市衛生計生委還將加強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嚴格落實三級綜合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要求,引導二級綜合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鼓勵專科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完善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積極推動公立醫療機構轉型,從轉型醫院康復功能定位、特色專業方向的選擇、對口支援關係的搭建、技術協作網路的完善、專家團隊的指導等方面,協助並指導各區、各轉型機構開展轉型工作。建立康復治療師管理和培養機制,建立康復治療師持證上崗制度;將康復治療師規範化培訓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引導鼓勵其他專業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積極參加轉崗培訓;採取切實措施培養一批高層次康復治療師人才。探索建立康復患者轉診機制,研究制定康復效果評定標準及康復患者轉診標準、規範和流程,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間康復患者的雙向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