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機構改革方案中間加了‘職能轉變’這四個字,這正是我們這一輪改革的重點。過去一提到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總有人説‘機構改革’,也就是把‘哪些機構整合起來’,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説。
3月11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有關內容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他表示,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這次改革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轉變職能,職能不轉變,機構調整的成果是很難鞏固的。
王峰解釋説,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一味的調整機構,實踐證明有兩種結果:一是不同類型機構硬整合起來,導致運作不暢,不多久後又有可能分開;二是機構在一定時期擔負責任繁重,在運作當中顧此失彼,達不到改革目的。
“再好的機構,再好的職能配置,最終都要靠我們廣大的公務員一點一點去落實,去執行,如何轉變工作作風,如何進一步調整我們的政策,這和老百姓更為直接。”王峰説。
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會變
對於“計生委改革是不是説明中國會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疑問,王峰表示,我們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會變。他説,在我們這麼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和資源之間的壓力依然是存在的,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會變,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制度不會變,計劃生育的一票否決制不會變。這三個不變就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了計劃生育這個領域的工作只能加強,不會削弱。我們在新部門“三定”中,對職能的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制的力量還會有特殊要求。待中央要求出臺之後,我們對地方計劃生育領域的工作也會提出加強的要求。
衛生計生從上到下都整合
王峰在談及改革對民生的改善時提到,把衛生和計劃生育這兩個部門合併起來,就是為了充分利用計劃生育和衛生部門這兩個體系的資源。他説,在基層一個叫計劃生育服務站,一個叫衛生院,現在是分開的,資源是分散的,老百姓辦事也不方便。這次把這兩個部門整合起來,這是典型的大部,把衛生部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這兩個機構一下子就整合起來了,從上到下建立這套體系,解決老百姓看病不方便、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同時也解決政府多條線投入的問題,現在集中力量解決這個問題。
鐵路將形成多元投資格局
“這次改革我們之所以推進鐵道部政企分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讓鐵路這個‘鐵老大’能夠真正地走向市場,改變過去政企不分的狀況,引入競爭機制,廣泛地吸納社會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打開這麼一個口子,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這本身就是改革應有之義。”王峰説。
王峰解釋説,在過去政企不分的情況下,社會資金進入這一領域是有困難的,因為它既是企業,同時又是政府,這樣通道就沒有打開。現在改革之後變成企業了,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按照企業的這套辦法進行運作,如果民間資本有這樣的實力當然可以進來,改革本身就是打破長年存在的鐵路壟斷的具體措施。
王峰表示,鐵路建設也好,運營也好,將逐步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就有活力了。但是鐵路和一般企業不一樣,它是全程全網的,調度指揮必須統一,整個的網路建設必須統一規劃,這次改革當中,組建了鐵路總公司,有三大任務:一是經營,鐵路企業的運營由它負責;二是建設,鐵路的建設由它統籌;三是鐵路安全的主體責任由它來負責落實。
鐵道部撤銷與火車票價無必然聯繫
有記者提出了機構改革後火車票是否漲價的問題?王峰回應説,機構改革能夠加強鐵路領域的管理職能。至於會不會漲價則是一個市場問題,是一個政策問題,也是一個政策執行問題。這和機構改革有聯繫,但沒有必然的聯繫。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但凡説到某一種社會現象,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似乎都認為是體製造成的。“借這個機會我要説明白,體制解決政府管什麼不管什麼。然後還有一個過程,怎麼來管,管什麼,要靠一系列的政策來實現。”王峰説。
鐵道部債務留待下一步解決
王峰指出,這次推進鐵道部政企分開,把其職能一分為三,企業職能劃歸到新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可能就是一個獨資企業了。針對安全職責,專門成立了國家鐵路局,國家鐵路局還有其他職責,但安全職能是其主要一項職能。一些綜合性職能劃歸交通運輸部,去構建交通運輸綜合體系的新格局。
“這項改革先把政企分開,組建這麼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的債務問題留在下一步解決。公司自身的改革,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儘快進行投融資改革,國家也要對這個領域繼續給予支援。”王峰説。
王峰還表示,因為現在仍然處於發展過程中,除了企業經營,鐵路還承擔了大量公益性職能,所以國家要通過適當的方式來扶持它。
食品安全法將在改革後抓緊修改
在回答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改革問題時,王峰表示,這次改革之後,食品安全法也需要抓緊進行修改。改革已經邁入到這一步,要把改革的成果通過修改法的形式鞏固下來。
王峰還對本次改革中保留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做法作了解釋,他説,我們現在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並非囊括食品管理的所有領域。如農業部管農産品,衛生部管食品標準評估,涉及到違法和刑事方面的問題,公安部門還要介入。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個機制來協調方方面面的運作關係。也就是要靠保留的食品安全委員會,讓大家都參加進來,共同研究解決食品這個大領域中的某些問題。
建立體改委有三個“拿不準”
有記者提問説,在這次的方案中沒有看到此前民間熱議的大文化部、大能源部以及國家體改委設想的體現,請問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王峰説,提到體改委。有三個拿不準。
第一,我們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輪改革當中,我們叫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這部分的職能現在在發改委。現在和當初剛改革的階段不一樣了,要不要再搞一個實體機構,拿不準。
第二,現在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的,這五大領域當中都面臨着改革任務。在範圍如此廣泛、改革任務如此繁重的情況下,要搞一個這樣的機構,把所有的改革內容都統籌起來,幹得了幹不了,沒把握。
第三,這幾年醫療、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中,已經成立了諸多專門負責改革的高層協調機制。我們用一種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共同研究這個領域的改革,效果還是不錯的,有的領域改革成效非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體系不用,重新再搞一個機構來推進方方面面的改革,行嗎?拿不準。
改革有阻力但不“抗拒”
對於有記者提出的改革阻力問題,王峰回應稱,改革是一種權力調整,通過改革將部分權力下放、取消、轉移。作為改革的當事部門,沒阻力不可能,但是説抗拒,我覺得也不會。我們歷次改革最終目的就是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更好地建設服務型政府掃除體制機制障礙,不邁出這一步不行。反過來,條件不成熟時則必須要穩步推進。
王峰解釋説,比如説金融領域,現在基本上還是實行分業監管,我們也注意到混業監管是一個發展趨勢,我們國家在當前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通過體制改革一下子過渡到混業監管呢?監管的方式要不要作調整?拿不準。我們是不是到了這個階段?拿不準。怎麼辦?咱們就穩一穩、看一看,看準了再動。究竟怎麼動,還要有一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每次改革,被改革部門的人事都涉及到去留,但是都能夠服從大局,把改革推進下去。設身處地為這些人做好安排,最大限度地解決他們在調整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實現平穩過渡,改革就是這樣進行下來的。(吳迪 王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