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創新聯盟帶動農業高品質發展 京津冀最大水稻育種基地建成
4400多平方米的面積,可全天候工作,不受自然環境影響,並自動模擬不同地區稻田的自然狀態。京津冀規模最大的智慧化水稻育種溫室基地近日在天津建成。
“與傳統露天試驗基地相比,全天候工作的溫室基地對縮短育種時間,提高育種品質、降低人工成本等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精確鑒定小站稻育種表現型和基因型。”天津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説。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共同發起的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五年來,通過共謀項目、共建平臺、共用基地、務實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促進京津冀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模擬不同地區稻田自然狀態
天津小站稻種植歷史悠久,米質優異,是我國著名水稻品種。2020年,天津小站稻獲得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被正式列入我國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行列。
為加快選育高産優質天津小站稻品種,天津市農科院歷時三年,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了京津冀規模最大的智慧化水稻育種溫室基地。天津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遺傳育種目標,智慧化水稻育種溫室基地從水稻的群體水準、個體水準、分子水準等不同層次進行研究,為遺傳育種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途徑、新材料,同時還可積極開展遺傳、生理等多學科交叉跨界研究,推動包括水稻在內的多種農作物品種在多方面進行融合融通。
基地安裝有先進的智慧型控制試驗室,如自然光人工氣候室、人工補光試驗室、智慧溫室、微氣候室、網室、抗旱鑒定室等,可自動模擬不同地區稻田的溫度、光照、濕度以及土壤鹽鹼等自然狀態,通過種植對應的水稻育種試驗新材料,從中觀察其生長情況,鑒別育種新材料的具體性能。基地還能進行水稻優異基因挖掘與創新利用,開展優質化育種研究,進行優質化生理基礎及栽培技術研究等。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核心平臺
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2016年6月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共同發起,是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平臺,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年來,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重點領域攻關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河北農科院原院長、河北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王慧軍介紹,河北農科院與北京農科院、中科院等單位共同實施“小麥玉米主産區氮磷淋失阻控技術與産品研發”項目,建立起綜合技術體系4套,申請發明專利7項,申請地方標準2項。
天津市農科院與京冀有關單位聯合,在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和特色果品溯源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明確了京津冀地區蘋果、梨、葡萄、桃4種大宗果品及鮮食蔬菜和食品接觸材料的主要危害因子及其風險水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成果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2020年年底,北京農科院、天津農科院、河北農科院等京津冀20家科研院校再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發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平台資源和先進技術等方面的互補優勢,推進三地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