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科技轉化“高速路” 京津冀産業協同“集鏈成群”

日期:2025-08-03 11:0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唐山百川機器人共用智慧製造工廠內,工人在加工機器人零部件。

唐山百川機器人共用智慧製造工廠內,工人在加工機器人零部件。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三地把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産業協同加快“集鏈成群”,着力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唐山建起機器人共用製造工廠,中新天津生態城實現科技成果“定向轉化”閉環,滄州“北斗+”創建出更多智慧民生圖景。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43.7億元,同比增長12.7%。

  “一盤棋”佈局,“一張圖”推進,“一股繩”發力。隨着三地創新要素加速融合,這條貫通京津冀的科技成果轉化“高速路”正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持續構建。

  唐山:構建京津産業承接網路

  在唐山高新區百川機器人共用製造工廠,機械臂靈活揮舞,一款快速出餐機器人樣機即將下線。這款機器人是北京科技大學與唐山百川機器人共用製造工廠協同創新的成果。

  北京科技大學為何選擇與唐山的企業合作?百川機器人共用製造工廠負責人王孟昭介紹,這裡是全國首家機器人非標産品定制共用工廠,可一站式滿足中小企業技術、採購、設備、倉儲、物流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他説:“現在有30多家企業的訂單正在生産,僅這一個車間就有800多臺(套)設備,配備了1000多名生産和技術研發人員。從2024年至今,我們已服務160多家機器人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幫他們從‘書架’到‘貨架’、從‘設想’到‘設備’。”

  作為河北省科技成果中試示範平臺,共用工廠已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試轉化合作。王孟昭頻繁往返於北京、天津,忙着設立科技成果中試業務接單平臺,構建“京津研發、唐山中試轉化”的良性互動格局。

  近年來,唐山市全力打造京津産業轉移高地,圍繞精品鋼鐵、現代化工、裝備製造等傳統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吸引越來越多的京津項目落地,已形成以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津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範區為核心,以玉田中華老字號産業園、高新區京唐智慧港等特色平臺為支點的承接網路。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唐山市累計承接京津億元以上産業項目948個,總投資達6065.9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917.75億元以上。

  天津:建立科技成果定向轉化模式

  近期,由清華大學天津電子資訊研究院(簡稱“清華天津電子院”)引入的炬玄時鐘晶片模組産業化基地,將在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智造園投産。該基地擁有上千平方米的超凈間實驗室和3條量産産線,廠房投用後,可年産1000萬片時鐘晶片,産品廣泛應用於工業智造、物聯網、消費類電子、智慧終端、智慧安防等領域。

  清華天津電子院成立於2015年,10年來,在生態城交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亮眼成績單:累計孵化聚集企業152家,其中“清華基因”企業佔比超60%;搭建6個技術和應用平臺,建成我國首條跨材料體系微納光電子晶片代工生産線,累計支援孵化聚集企業承接國家級、省部級和市區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4個。

  電子資訊技術覆蓋面寬、迭代速度快、知識體系廣,轉化過程中往往面臨系統整合難、轉化周期長等挑戰,如何破解?

  “我們有一套‘科研—驗證—産品化—産業化’科技成果定向轉化模式,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包括電子系、電子院、校友會‘三位一體’聯動體系,首席科學家制度和知識産權收益分配製度等,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清華天津電子院副院長王鵬飛介紹,同時與大平臺、大企業、兄弟院係合作,提升技術、産品與産業應用場景的融合度、適配度,推動清華大學技術成果落地應用,也將企業需求反饋給清華大學,構建起“社會資訊輸入高校+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輸出”的閉環模式。

  滄州:“北斗”讓民生應用更智慧

  滄州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田野上,141台搭載北斗導航的農機自主“下地幹活”。“合作社的九成農機配備了無人駕駛功能。”合作社技術總監張祝銀説,“過去千畝地耕作需要半個月,現在一個多星期就完成了。播種、旋耕、收割都變得更加精準,誤差控制在0.5釐米至0.6釐米之間。”北斗系統正引領滄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升級。

  2024年,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北分中心落戶滄州,農機自動駕駛、無人機物流、水文監測、商用車交通安全管理等應用在滄州落地推廣。目前,滄州市已經上線運營基於北斗河北分中心的農機自動駕駛平臺、智慧高新區數字孿生平臺、北斗時空資訊智慧港口平臺、商用車交通安全風控雲平臺、渣土車分析監管平臺、北斗智慧海洋船舶監控平臺等系統,在近200艘漁船、140多臺農機以及2000多輛商用車、渣土車、環衛車上應用。(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