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工作人員通過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資訊管理系統監測地下水治理情況。受訪者供圖
12月5日,從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獲悉,海河流域所涉京津冀等8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管控指標經過流域管理機構復核、水利部審查通過、省級人民政府同意後,近日已陸續印發實施。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等問題的長效解決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撐。
海委地下水管理人員介紹,海河流域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工作自2020年起由水利部統一組織開展,海委等流域管理機構分工復核,後續將按要求實施監管。
京津冀晉豫魯蒙遼8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管控指標的確定均遵循了水利部有關技術要求,注重與相關規劃、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地下水超採治理等要求的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8省份均明確了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埋深)控制指標以及地下水取用水計量率、監測井密度等管理指標,將為長效推進海河流域地下水超採治理、增加地下水儲備以及逐步實現還水於河,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海河流域水資源短缺,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持續乾旱、用水結構不合理,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區並引發河湖萎縮等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海河流域大力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採取“一減、一增”綜合治理措施(“一減”即通過節水、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壓減地下水超採量;“一增”即多渠道增加水源補給,實施河湖地下水回補,提高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減少地下水開採量,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經過持續努力,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採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
以漳河為例。漳河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支流,發源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腹地,上游為清漳河、濁漳河,清漳河、濁漳河於河北涉縣匯流後為漳河干流,至河北館陶縣徐萬倉與衛河匯流後稱衛運河。漳河流域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主要涉及三省四市20余個縣(市、區)。
漳河治理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西門豹即在漳河上開鑿了引漳十二渠。新中國成立後,漳河上先後建設了岳城水庫、漳澤水庫、紅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農業生産和治理洪澇災害方面發揮了作用。為切實補充漳河生態水量,海委充分發揮流域管理機構統籌協調作用,科學編制漳河全線貫通補水方案,強化監測資訊共用,保障漳河於2023年4月3日首次實現179公里河道全線貫通目標;2023年5月28日,漳河—衛運河—漳衛新河591公里河道順利貫通入海,年度累計保持貫通89天。2024年,漳河實現“汛前保持全線貫通”目標並經漳衛新河貫通入海,累計貫通時長首次達到176天,漳河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復蘇。
在海委統籌建設的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資訊管理系統看到,漳河沿線區域的三省地下水管控指標分類明確,工作人員可結合地下水水位等監測結果進行動態對比分析,對區域地下水情況及時開展更加精細化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範區域地下水開採,推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
據了解,下一步,海委將嚴格地下水管理,確保管控指標落實落細落地,持續鞏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成效,推動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韓梅 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