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地下管廊建設、噪聲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多項民生領域 北科院助力京津冀城市群建設
“北京有200多公里地下管廊,我們對管線管廊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經驗可應用於雄安新區的地下管廊建設。”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管線研究團隊副研究員王艷霞説。雄安新區綜合管廊施工行為安全管理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已開始實施,將於6月起在雄安新區啟動區進行示範。項目利用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等先進技術,建立綜合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的行為管理模式,打造雄安新區綜合管廊施工行為智慧管控平臺。
近年來,北科院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有關工作。北科控股董事長侯同曉説,北京科技資源在天津、河北找到了更大的應用空間,促進當地城市治理提檔升級,助力京津冀城市群建設。
噪聲治理為地方節省兩億元
在秦皇島市開發區,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天業通聯廠區和綠茵港灣小區變電站緊鄰小區,巨大的噪聲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若搬遷工廠,則會産生鉅額搬遷費用。
北科院城安所在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具備技術優勢。專家團隊進場後,利用科技手段,對廠區及變電站周邊進行了聲源識別監測及分析,利用聲學倣真技術繪製了廠區噪聲地圖,指導降噪設計。團隊採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系列軌道減振産品與相關檢測技術和裝置,通過吸聲、隔聲、消聲、隔振等技術措施減少噪聲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最終,項目團隊以480萬元的成本解決問題,為政府和企業節省了10億元的廠區搬遷成本。
經過改造,廠區周邊噪聲分貝數明顯下降,居民生活幾乎不受影響。北科院科研處處長郭魯鋼説,運用噪聲治理領域的技術成果服務民生,解決了困擾當地居民多年的社會治理問題,為城市環境治理提供了科技樣本,也打響了北京高科技的品牌。
精準施策助力藍天保衛戰
這段時間,藍天白雲成為邯鄲居民微信朋友圈的常客。北科院邯鄲分院承擔叢臺區大氣監測和治理項目,經過兩年的精準施策,邯鄲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北科院邯鄲分院聯合院北科院計算中心、城安所等單位共同承擔邯鄲市叢臺區大氣環境源解析及綜合分析服務項目。在監測領域,專家團隊利用鐳射雷達進行水準掃描監測,實現區域內工地揚塵、料場堆砌、地表裸露進行精確定位;在溯源方面,利用鐳射雷達區域空間分析系統進行空間顆粒物分佈反演,計算區域三維空間的氣溶膠分佈和精準數值;通過氣溶膠雷達組網觀測數據,對污染物傳輸通道進行虛擬倣真,計算污染物傳輸的時空軌跡。基於此,實現了空氣品質的科學預測,專家團隊利用數值預報模型和統計預報模型,實現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區域污染解析和減排效果動態評估,為改善空氣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侯同曉介紹,精準防控提升了當地的城市治理能力,技術團隊在新的應用場景實現了城市污染源的防治、城市污染監控和城市污染環境治理。
建立“一軸一網”協同創新體系
包含城市治理領域在內,在傳統産業升級、精準防疫、先進技術轉化等方面,北科院利用自身優勢,將科技資源引入津冀大地。自2017年以來,北科院在秦皇島、天津、邯鄲建立三個分院,作為區域協同創新平臺,還發起成立了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和京津冀科研院所知識産權運用聯盟,建成了“一軸一網”協同創新體系。截至目前,累計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總值超7億元,三個分院共取得收入4200多萬元。
侯同曉介紹,下一步,北科院將繼續聚焦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需求,關注天津、河北在城市治理、城市安全、環境治理的需求與北科院的優勢領域,推動數字孿生城市、大數據治理、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在京津冀區域城市安全、城市環境、養老社區、韌性城市等場景推廣和應用。(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