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與北京簽約80多個合作項目 廊坊北三縣成副中心發展腹地

日期:2021-03-05 09: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過去兩年與北京簽約80多個合作項目,意向投資額超500億元 廊坊北三縣成副中心發展腹地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潮白河兩岸21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發生巨變。這裡,亞洲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加緊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再次提速;這裡,産業協同不斷深化,各類要素相互融通,職住平衡逐步顯現;這裡,長度50公里的生態綠帶鬱鬱蔥蔥,藍綠交織,水城共融,京東生態屏障正在建立;這裡,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的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又稱“北三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指引下,北三縣正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腹地。

  規劃先行,共建共用

  2020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為推動通州和北三縣協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規劃》明確,立足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為統領,着力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對接副中心,廊坊在行動。2021年1月,廊坊歷時一年多編制的北三縣與通州區協同發展“5+12”系列規劃公佈。按照規劃,廊坊北三縣將以共守生態安全為發展前提,建立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創新協同的産業發展體系、共建共用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和優質便利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與通州區共同建設首都東部的重要“一翼”。

  交通樞紐服務三地換乘

  春節後上班,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該樞紐地處副中心核心區,未來將以它為軸心向外放射出一個縱橫交錯、覆蓋京津冀的交通聯絡網。

  這裡的地下匯集3條鐵路和3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是規劃京唐(京濱)城際鐵路近期的始發終到站,也是城際鐵路聯絡線、京哈鐵路(遠期)及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的重要車站。北京地鐵6號線、規劃平谷線及規劃地鐵101線3條軌道交通在此銜接。根據預測,城市副中心站地下日均換乘客流將達到47.2萬人次。

  作為北京10個全國客運樞紐之一,副中心站樞紐西接北京中心城,東接廊坊北三縣進而銜接天津濱海新區和唐山市,北接首都國際機場,南連大興國際機場和雄安新區。建成後,這座繁忙的“地下城”,可實現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隨着區域間交通更加暢通快捷,一個“地盡其力、貨暢其流”的一體化聯動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形成跨區域産業創新鏈

  “以前空間小,只能滿足最基礎的組裝能力,現在我們有了寬敞的實驗場地,能完全滿足汽車生産線自動化機器人的預組裝和預調試需求,産品在家調試好就能直接運給客戶。”説到如今在燕郊經濟開發區那1.3萬平方米的四棟廠房,北京興信易成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經理宋樂很興奮。

  這些年,與通州一河之隔的燕郊,依託興遠高科、百世金谷等産業園,引得近200家北京科技型中小企業紛至遝來;香河開發區裏,北京匯天威、安川都林等140多家機器人企業毗鄰而居,其中93家來自北京;大廠影視小鎮內,聚集了肖進特效、金海岸影業等近百家影視文創企業,其中京籍企業超過一半……産業協同一直在行動。2019年和2020年,北京與廊坊北三縣集中簽約80多個合作項目,意向投資額超過500億元,項目涵蓋高新技術産業、教育、醫療、養老、文化創意、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落戶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對區域發展而言,疏解是優化,目的是着眼更大尺度空間,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共同打造跨區域産業創新鏈,讓協同更加緊密,讓發展邁向高品質。

  打造京東生態屏障

  前不久,大廠縣以全國第八名的優異成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像大廠一樣,北三縣張開1258平方公里的懷抱,積極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污染聯防聯控、生態共建共用上狠下硬功夫,大力開展違法用地、違法建設清理整治,對騰退出的土地按照“無規劃不建設、無規劃先綠化”的原則,實施留白增綠戰略,努力擴展生態空間,全力配合副中心打造京東生態屏障,拱衛首都生態安全。

  協同發展,綠色是底色,生態是底線。一條連通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生態廊道正逐步成型。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間規劃了一條寬度不小於3公里,長度約50公里,總佔地面積約320平方公里的東部生態綠帶。截至目前,已新增林地面積2.9萬餘畝,與原有1.2萬餘畝平原造林相連接,總面積達到4.1萬畝,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東部生態綠帶大尺度森林片區。(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