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活水”精準對接“産業需求” 2024年河北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50億元

日期:2025-11-10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創新活水”精準對接“産業需求” 去年河北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50億元

在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雄安百信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運輸機器人在運送物料。

在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雄安百信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運輸機器人在運送物料。

  2021年到2024年,河北省共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2659億元,年均增長45.5%,其中,2024年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55.3億元。“十四五”時期,河北聚焦“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核心定位,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逐年上升。在雄安新區、滄州市等地,科創成果正在不斷轉化,科創熱潮蓬勃涌動。

  AI賦能傳統産業升級

  “雄安不只是承接産業的地方,更是傳統産業‘智造’升級的試驗場。”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雨林空間,河北雄安多少定制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區裏,創始人曹鵬説起紮根雄安的原因,“這裡有容城幾十年攢下的服裝産業底子,還有中關村科技園的創新氛圍和政策支援,正是技術落地好地方。”

  容城服裝産業年産能超億件,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傳統支柱産業。但長期以來,沒品牌、缺技術的瓶頸始終制約着産業發展。當地企業家的困惑讓曹鵬記憶猶新:“手工製版一天最多只能出20套,人工量體的返工率高達15%,他們希望拓展高端定制業務卻沒有核心技術支撐。”

  曹鵬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産業痛點。企業自主研發了AI隔空量體系統,僅需10秒即可精準採集18項顧客的凈體數據,準確率高達99%,徹底解決了人工量體效率低、誤差大的難題。智慧製版技術更是實現顛覆性突破,降低70%的人工成本,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供了技術可能。目前,公司研發的3D虛擬試衣、AR試衣鏡等創新技術已在全國多家線下旗艦店投入使用,讓消費者輕鬆實現“隔空試衣、精準定制”的全新體驗。

  現階段,河北省推動實施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專項,支援疏解高校、央企、醫院等單位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健康、數字城市等重點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支援資金超3.7億元,雄安中關村科技園入駐企業200余家。

  産業遷徙帶來發展活力

  目光從白洋淀轉至渤海灣。走進位於滄州市的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各企業生産車間都在開足馬力加緊生産。在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二車間,工人們正在清洗氟尿嘧啶生産線上的結晶釜、離心機等設備。

  “氟尿嘧啶是我們從北京轉移到這裡生産的10個産品之一,是一種原料藥。”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説,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是中國葉酸領域最大的生産製造企業之一,此前原料藥生産地在北京,後轉至滄州。

  五年來,生物醫藥産業園從京冀合作升級為京津冀三地共建,累計入駐企業66家,其中京津企業48家,吸引上市公司13家、中國醫藥百強企業6家,落地項目總投資超228億元。

  推動更多“樣品”成為“産品”

  技術轉移是成果流動的“血脈”。河北積極吸引京津優質技術轉移機構,目前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等已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讓京津的“創新活水”精準對接河北的“産業需求”。

  河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破解京津優質科技成果“跨省轉化難、首用推廣難”的“蛙跳”問題,我們將“創新場景”作為重要抓手,以高價值應用場景吸引京津技術落地。中試是破解“實驗室成果”向“産業化産品”轉化瓶頸的核心環節。目前已建設了河鋼鋼鐵釩鈦材料、雄安科創中心、唐山百川機器人、滄州功能膜産業、唐山開灤化工新材料等15家中試示範平臺,為京津科技成果提供從“樣品”到“産品”的一站式轉化服務。截至目前,15家平臺已累計承接京津技術成果中試轉化項目超100項,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37家,有效填補了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空白”。(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