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138件珍貴文物,涵蓋青銅器、玉器等多種類別 東臨碣石 感受2000年前的秦風迴響

日期:2025-08-11 16: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兩千年前,秦始皇的車馬曾踏過遼西古道;此時此刻,他的“地下軍團”正跨越時空而來……“碣石駐蹕 海岳秦風——秦與秦的三十六郡之遼西郡文物特展”日前在秦皇島博物館展出。本次特展精選138件珍貴文物,其中包含4件兵馬俑在內的一級文物17件、等級文物70件,涵蓋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多種類別。展覽通過秦皇島及周邊區域不同時期出土的文物,生動展現該地區從“燕之地”到“秦之郡”的歷史蛻變。

  兵馬俑“東巡”秦皇島

  展廳門口,一面墻上64個上下起伏的方格子合併組成一個“秦”字,背景中還列出了秦朝時的三十六郡,其中秦皇島一帶位於遼西郡和右北平郡,北京周邊則屬漁陽郡。

  本次展覽最大亮點莫過於4件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分別為跪射武士俑、鎧甲武士俑、戰袍武士俑和高級鎧甲軍吏俑。

  跪射武士俑出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東端弩兵陣的陣心部位。其動作為左腿蹲屈,右膝和右足尖抵地,身微向右側轉,雙手屈舉於胸的右側做控弓狀。“蹲腰則身不動,坐胯而臀不顯”,跪射俑左膝正對靶標,雙足與右膝抵地構成穩定的三角形,這説明秦步兵的跪射動作已規範化。

  正值暑假,博物館內人頭攢動,很多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兵馬俑。講解員介紹了跪射武士俑的諸多細節。跪射武士俑鎧甲雖然是泥塑成形,但編綴完全符合實物的要求,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壓下片,下部的甲片是下片壓上片,胸前甲片是中間向兩側依次疊壓,背甲則相反,肩甲是下片壓上片,這樣的疊壓順序,符合甲片受力的走向,同時不影響彎腰、抬手。兵馬俑製作非常精緻,每根髮絲都清晰可見。跪射武士俑腳底則分佈着細緻的顆粒,這位講解員提到,“武士俑穿的鞋是千層底布鞋,腳底的顆粒是為了行走過程中增加摩擦力,也是一種寫實的體現。”

  本次秦兵馬俑“到訪”秦皇島,正是重走了當年秦始皇的東巡之路。西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從咸陽出發至碣石抵達今秦皇島地域。駐蹕是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暫住,而“碣石駐蹕”中的碣石,一指碣石山,二指秦皇島地域。秦始皇、秦二世和漢武帝都曾“至碣石”,三國時期曹操還留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名句。

  秦皇島博物館副館長孫昕介紹,東方是秦始皇巡行的主要方向,首先是因為新佔領區全在東方,“示強,威服海內”的對象也在東方。同時,秦始皇也有通過這種交通實踐了解天下四方的文化風貌,從而鞏固和完善秦王朝政治統治的考量。

  “大秤砣”成秦統一度量衡實證

  秦王朝建立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政策。具體有,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頒佈詔書,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修築馳道和直道,促使全國道路形成交通網路系統,保證了上述統一政策通達全國。

  特展展出的天津博物館藏旬邑權高6.5釐米,口徑8.3釐米,底徑9.5釐米,重量約等於現在2270克。權八角棱體,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樑,橫樑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旬邑為秦國地名,位於今陜西省咸陽市北部。

  權體八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秦始皇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皆明壹之。”大意是,六國已滅,全國度量衡立刻統一。秦二世詔書:“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使毋疑。”大意是,始皇帝定的規矩毋庸置疑。兩詔銘文在秦權中非常少見,這件旬邑權不僅是秦朝法律和制度的見證,也是研究秦朝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實物資料。

  旬邑權是由政府頒發的標準衡器,相當於現代的秤砣。使用“權”時,得搭配“衡”一起使用。衡為秤桿,一般是木質,權為秤錘,質地大多為銅和鐵。權與衡相佐,以實現“稱物平施,知輕重也”,現代詞語“權衡”一詞便起源於此。

  2件夔龍紋大瓦當首次“同框”

  除兵馬俑、旬邑權外,本次特展還有一大亮點,即來自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2件夔龍紋大瓦當,實現歷史首次“同框”。昔日“各美其美”的秦宮建築構件,如今“美美與共”,盡顯秦代宮廷建築的恢宏美學。

  夔是傳説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遼寧姜女石秦漢行宮遺址出土的夔龍紋大瓦噹噹面由兩條造型奇異的夔龍紋組成,左右對稱,姿態矯健。其製作技法是先畫出紋飾輪廓,再用平刀加以陰刻,陰陽分明,線條圓潤、簡潔,夔龍紋反覆盤曲,除了夔龍紋自身形成的曲線美之外,紋飾間的空隙部位同樣形成了精美的留白空間。它與一旁展出的秦始皇陵夔龍紋大瓦當相比,兩者外觀驚人相似,顯示出秦帝國與秦文化的強勢擴張。

  夔紋大瓦當的紋樣承襲了商周青銅器紋樣的傳統風格,是中國古代陶雕史上的優秀作品。這種夔紋大瓦當在秦始皇陵的建築遺址和東門遺址、遼寧綏中和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均有出土。孫昕説,這兩塊瓦當的“對話”,實則是秦中央集權制度與邊疆治理模式的物化呈現。它們相同的大規格、大尺寸形制以及相似的夔紋,證明了秦中央的控制權已經到達渤海海疆,宣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相似的技術標準、資源調配也是秦中央集權的物證。(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