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的海豚表演。(趙傑 攝)
“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這句旅游口號持續破圈,折射出河北省深耕京津及周邊重點客源市場、持續豐富旅游供給的顯著成效。暑期來臨,河北省氣象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發佈了3條避暑旅游路線,串聯起渤海海濱的浪漫、壩上草原的壯闊與太行山區的幽深,京津游客“周末到河北”可享受“風有涼度、山有故事、海有詩意”的清涼畫卷。
海濱煥新 “文旅功能表”不斷豐富
夏日的秦皇島海灘,陽光照耀,海鷗輕舞,市民和游客漫步其間,不時停下來拍照留念。這裡海水碧綠、金沙綿軟、礁石奇特,受到京津冀游客青睞。
在海港區的一家酒店內,北京游客竇先生和老伴兒正準備帶着小孫子去海灘。他們頭戴遮陽帽和墨鏡,手裏拿着小水桶和鏟子,“我們查了潮汐時間表,馬上就能趕海了,一會兒可以抓點小魚小蝦,小孩子特別喜歡。”簡單交談後,祖孫三人奔向海邊,消失在人群裏……
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山、海、關、城資源的濱海城市,秦皇島市近年來緊跟市場新趨勢和游客需求變化,持續優化文旅産品供給,不斷上新場景業態,“文旅功能表”品類愈加豐富。
夜幕降臨,海港區的文旅商街“秦皇小巷”一片熱鬧,往來游客都會在寫有“秦皇島”字樣的墻邊拍照留念。
小巷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在種類繁多的美食間流連。秦皇小巷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巷,現由秦皇小巷美食街區、秦皇市集文創街區、秦皇秀場娛樂街區三大板塊組成。游客吃飽喝足後,還可以去文創街區瞧一瞧。文創水杯、貝殼藤編、蓋章明信片……“秦皇造物”文創産品商店有眾多富含秦皇島本地文化特色的小物件吸引游客駐足。
2024年,秦皇島市入選“2024最具潛力文旅城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花費均增長10%以上;吸引京津老年人來秦康養突破6萬人。2025年秦皇島市提出,打造全國濱海旅游目的地,實施一批標誌性、引領性文旅項目,當地將持續上新文化游、夜間游、體育游、鄉村游、研學游等“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進一步叫響“秦皇山海 四季皆游”的城市旅游品牌。
山地清涼 崇禮夏季游客量超冬季
告別海風的鹹鮮,轉向燕山深處的清涼。曾以冰雪聞名的崇禮,正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山地氣候和便捷交通,成為京津家庭夏季避暑的熱門之選。
生活在北京的王婕(化名)已經是第二次來到崇禮,她曾和熱愛滑雪的朋友在冬天去過崇禮太舞小鎮,那時朋友就推薦,崇禮在夏天是個避暑勝地。
7月初,王婕“舉家出動”,帶着四位老人和三個小孩自駕游,“正好孩子們都放假了,我們去崇禮待了4天。”一家人早上9點從北京出發,走京禮高速到達富龍度假區,總共花了3個小時。當駕車穿過隧道群後,炎熱的感覺明顯消失了。在這兒,晚上甚至需要穿件薄外套。
在她看來,崇禮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宜人的氣候和便捷的交通,這種天然的涼爽成為家庭出游的首要考量,富龍度假區的游玩設施也相對齊全。“從酒店步行幾分鐘就能到商街和室內兒童樂園,吃完飯孩子玩累了,我們可以直接抱回房間休息,休息完晚上還能出門看燈光秀和噴泉。”這種集住宿、餐飲、休閒於一體的度假社區正契合親子家庭的需求,她計劃8月份再來一趟,“下次我們要入住當地民宿,多待一段時間,更深入地感受當地氛圍。”
崇禮夏季自然條件優越,這裡80%的地形為山地,森林覆蓋率達71.53%,夏季平均氣溫為18.4攝氏度,適宜避暑、開展戶外運動。從崇禮區文旅部門了解到,2024年全區夏季接待游客430萬人次、冬季接待游客423萬人次,夏季游客數量首次超過冬季,2025年開啟夏季運營後,旅游市場人氣持續高漲。
今夏,崇禮將舉辦314項夏季特色文旅賽事活動,包括全新升級的2025崇禮168超級越野賽、2025斯巴達勇士賽崇禮站等。
在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過程中,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翠雲山旅游度假區等在今夏對場館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打造的如意水岸樂園以“體育+生態+娛樂”為核心理念,開展皮划艇、遊船、高空漂流、雲端獨木橋等水上項目,並配備親子游樂區、環湖小火車及餐飲服務,為冬奧場館賽後利用探索出了新模式。翠雲山旅游度假區以“活力全開·暢玩一夏”為主題,推出多項全新戶外運動及親子娛樂設施,為游客打造集避暑休閒、親子互動、極限挑戰於一體的沉浸式度假體驗,推動避暑休閒與體育消費深度融合。
太行疊翠 古松林下育美育心
從活力四射的現代度假區,轉到太行疊翠的深山腹地,易縣聽松書院提供了另一種避暑選擇——在古松林間,感受知識與美的滋養。
7月10日,雨後的清西陵顯得靜謐舒適,聽松書院的公益課堂卻很是熱鬧。學生與老師積極互動,探索未知。趣味地理、植物的“語言”、情緒小管家等多項精心設置的課程,讓孩子們樂享假期。“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裡和孩子們真情互動,用我自己的經歷與感悟去引導鼓勵孩子成長,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很有成就感。”來自保定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的大二學生林欣悅説。
聽松書院位於易縣清西陵核心景區內的五道河村,是一座充滿故事與魅力的鄉村書院,因緊鄰一片古松林,起名“聽松書院”。創辦者梅靜畢業於清華大學,懷揣着復興家鄉文化和教育的想法,2015年辭掉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工作,帶着丈夫和孩子回鄉創業,在自家老宅建起聽松書院。
聽松書院的公共空間是一座鄉村圖書館,免費開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梅靜的設想中,聽松書院的核心內容是美育,希望通過自身成長及資源引入,在文化相對貧瘠的農村,開展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國學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動。從2016年開始,聽松書院線上上線下舉辦100多期美育課堂。“開設地域歷史、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鄉村發展建設等課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家鄉的孩子們涵養審美的心靈、體驗藝術境界。”梅靜説。
“書院是夢想,民宿是支撐。”梅靜介紹,為了維持正常運作,書院和村民合作,按照當地風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間民宿。以青磚灰瓦為主色調,加上松木板的立面和裝飾,整體看起來很溫暖。“書院+民宿”的搭配,很快讓聽松書院出圈。“通過打造民宿、構建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發展木雕工藝産業、研發文創産品等多元化方式,盤活鄉村文化,讓鄉村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梅靜説。(李如意 代欣璇)
在易縣聽松書院,孩子們正在上美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