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雲端”種下160多萬棵樹 易縣“靶向養療”古松林…… 生態“高顏值”帶來經濟“高價值”

日期:2025-04-26 11: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被綠樹籠罩的承德灤平金山嶺長城。

被綠樹籠罩的承德灤平金山嶺長城。

專業人員對古松林進行養護作業。

專業人員對古松林進行養護作業。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公益項目“螞蟻森林”在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舉行“2025春種活動”,現場種下了項目啟動9年來的第6億棵樹。目前,該項目已為豐寧生態建設累計協議捐資超4500萬元,種植樟子松160多萬棵,種植面積超1.5萬畝。

  近年來,河北省大力實施燕山、太行山、張承壩上地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京津冀共同打造林草種苗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區域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生態“高顏值”變身經濟“高價值”。

  “雲種樹”變“真森林”

  “手機上種一棵,地裏就種一棵”。“螞蟻森林”是一項公益行動,用戶可以通過踐行低碳行為積攢“綠色能量”,用手機申請在生態亟須修復的地區種下一棵真樹。曾在手機軟體上參與“雲種樹”,種下了11棵樹,其中樟子松和連翹分別位於承德市和保定市。

  “大家放心,你們手機上種多少,我們就在這種多少,一棵不少,棵棵種好。”豐寧“螞蟻森林”種樹人高國江在“春種”現場通過媒體感謝全國網友。此次“春種”所在地小壩子鄉,是京津風沙源治理的“第一道防線”,經過24年的持續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8.7%提高到52.63%,林草覆蓋率由不足30%提高到73%,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9%以上。目前,豐寧已由沙塵暴南下的“加強區”變為“阻滯區”,森林覆蓋率達58.53%,較2000年增加了32%。

  豐寧縣阻沙20多年來,40余家單位的1萬餘人先後奔赴小壩子援助造林,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造林11.8萬畝。通過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提升森林碳匯能力,預計未來將産生950余萬元的碳匯交易額。

  向“最困難處”進發

  清晨的陽光籠罩着承德市承德縣八家鄉的群山,沿着蜿蜒的山路驅車而上,兩旁新栽植的油松、側柏在晨露中舒展枝條。山坡上,承德縣林草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作業設計。曾經的荒山禿嶺,即將重新披上綠裝。

  “以前這裡都是光禿禿的山,一到春天就刮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八家鄉於杖子村村民一邊幹活一邊感慨,“現在好了,樹多了,風沙少了,空氣也新鮮了,村裏人都説這是‘綠色銀行’,以後還能靠賣果子掙錢呢!”

  “去年以來,我們完成營造林198.7萬畝,修復退化草地26.77萬畝。”承德市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沙化土地分佈最集中、危害最嚴重區域,承德採取“大兵團”作戰方式,打造了276處百畝以上精品示範工程。

  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西北部生態環境支撐區。當地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之以恒弘揚塞罕壩精神,不斷厚植生態底色,增進民生福祉,築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目前,已新增綠化提升村80個,新建省級森林鄉村22個,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的村莊四季景觀。

  “靶向養療”15000株古松

  清西陵位於保定市易縣,這裡有着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在清西陵方圓5公里內,密布着15000余株古松。天氣回暖後,當地對這片古松林開始春季養護。4月至5月期間,專業養護人員根據古松的不同狀況,分類進行施用有機肥、輸送營養液、支架保護等養護作業。

  保定清西陵保護區林業發展中心技術員邢旭陽介紹,2024年清西陵啟動了5年來規模最大的“靶向養療”行動,針對2023年強降雨對松樹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改善土壤條件、增強土壤通透性、科學修整以及加強土肥水管理等。據統計,2024年養護工作共使用人工360人次,施用古樹專用肥5000公斤,吊挂古樹專用復壯激活液2000瓶(袋)。

  清西陵古松林世稱“西陵松海”。經過近200年的苦心經營,清西陵喬松巨柏參天蔽日,形成一望無際的松林,宛如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廣袤的華北大平原上,有“翠海”之美譽。

  “蟲害對古樹有一定的危害。每年,管委會都會記錄轄區內在編古樹的健康狀況。”保定清西陵保護區林業發展中心主任牛小龍説,近年來他們在古松林保護“細、準、專”上下功夫,為每一株古樹名木辦理“身份證”,實現“一樹一檔”精準化管理。多措並舉下,古樹成為生態基因的天然寶庫,更承載着獨特的故事,成為易縣歷史變遷的無聲見證者。(李如意 馬思穩 萬旭)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