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迎來“開門紅”,新入駐的20家企業中有11家來自北京和河北,張軍所在的北京企業就是其中之一,“這些企業涉及藥物研發、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重點産業領域,將共同打造京津冀生物醫藥研究領域高地。”張軍説。
2025年以來,濱海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合作項目層出不窮,濱海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標桿按下“快進鍵”。
非首都功能企業加快導入
2025年1月,我國半導體鍵合技術頭部企業——北京青禾晶元半導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遷至濱海新區,更名為青禾晶元半導體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為青禾晶元全國總部。
2月中旬,青禾晶元在濱海新區的新廠房正式開工建設,將打造集生産、研發、測試於一體的半導體鍵合技術創新中心,以進一步滿足京津冀市場對高端半導體鍵合裝備的迫切需求,同時為技術研發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援。
青禾晶元集團副總經理劉福超介紹,由於市場訂單激增,為了保訂單、促生産,他要在50多天裏完成新廠房的建設、裝修、設備進駐等工作,確保4月初實現投産。投産後,青禾晶元在津將擁有年産約100台套先進鍵合設備的能力,預計可實現年營收近15億元。
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青禾晶元在北京設立了新的技術中心,負責前端技術開發和高端研發人才招聘;在天津設立了高端鍵合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和精密鍵合工藝代工基地;依託天津港出海優勢,在日本設立了海外研發中心,負責前沿技術儲備。“這一模式,有利於我們在先進半導體鍵合整合技術方面保持一馬當先的發展態勢。”劉福超説。
濱海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濱海新區形成了以中石化石科院、華熙生物等8個中試基地為支撐的産品研發和技術轉化平臺,為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以及濱海新區經濟蓬勃發展引入了新動能。
科技協同結碩果
2025年2月,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和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合作開發了一款基於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的新型無創演進腦機介面系統,成為我國首個無創演進腦機介面新成果,為未來實用型腦機介面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也為腦機融合智慧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
“未來,這款系統將拓展到更多攜帶型或可穿戴腦機介面設備中,服務於消費級、醫療級等各類智慧人機交互實用場景。”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教授許敏鵬説。
這項重量級成果是京津兩地尖端創新資源“強強聯手”的生動實踐。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團隊完成協同演進腦機介面軟體系統設計與範式演算法實現,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團隊完成協同演進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硬體設計及憶阻器演算法設計部署,雙方打破地域壁壘,讓科研要素自由流動,從理論構思到技術攻堅,每一環節緊密配合,引領着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
京津合作示範區迎來新機遇
在距離濱海—中關村科技園20多公里處,濱海高新區京津合作示範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自從2024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區域通辦一體化平臺在這裡啟動運作後,這裡的企業在京津冀通辦區域範圍內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就近能辦、異地可辦”。
該平臺以“雲窗口”遠端視頻辦理為主,全程網辦、自助終端和移動端辦理為輔的方式,打破以往地域限制和固有模式,為企業群眾提供線上線下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務,實現異地審理協同聯動、異地認證“同事同標”。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通辦業務範圍已覆蓋京津冀三地24個區縣,而濱海高新區京津合作示範區的加入,也為京津兩地在政務服務領域進一步加強緊密合作和協同創新,共同營造便捷、優質、高效的京津協同政務服務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