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武亦彬 攝)
近日,“穿戰國袍巡游邯鄲”走紅網路。寬大的袖口、修身的剪裁和豐富鮮艷的色彩搭配……身着戰國袍的青年男女出現在邯鄲市大街小巷,讓這座古城“出圈”。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歷史上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等膾炙人口的成語都與邯鄲有關。這座3000年沒有改名的城市被稱為“成語典故之都”,近年來邯鄲不斷創新成語典故的表達方式,讓成語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語典故之都”釋放新活力。
成語地標隨處可見
驅車進入邯鄲,地圖軟體會自動彈出幾個成語發生地:叢臺公園(胡服騎射)、學步橋(邯鄲學步)……這是邯鄲聯合百度共同推出的“邯鄲成語地圖”。點擊學步橋,一鍵導航就可到達。
春日的學步橋,柳樹已發新芽,行人往來不絕。“邯鄲學步學的到底是什麼‘步’呢?”一位網路達人正在實地拍攝短視頻,“這種‘步’其實是一種舞步,被稱為‘跕屣’,類似於游牧民族的胡旋舞,不僅邯鄲的女子喜歡跳‘跕屣’,男子也喜歡。不過這種舞步難度很大,學的人很多都半途而廢,不僅沒有掌握新舞蹈的技能,還把自己原有的舞蹈基礎也丟掉了。”
邯鄲市叢臺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張軍強介紹,2000多年裏,“邯鄲學步”這個發生在趙國的成語故事不斷吸引着人們的好奇心。也正因此,當沁河上的木橋遭水沖毀,當地於明代重修改建石橋時,將其取名為“學步橋”。學步橋及廣場上豎立的“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前倨後恭”“曹衝稱象”等成語故事石雕群,也成為人們感受成語文化的生動案例。
在成語中看見歷史
在歷史長河裏,“邯鄲”這個地名非常“長壽”。“邯鄲”最早出現在殷商後期。據《竹書紀年》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沙丘,皆為離宮別館。”西元前386年,趙國由中牟遷都邯鄲,邯鄲作為趙國都城歷八代國君,達158年之久,是當時黃河北岸廣袤地域內最大的中心城市。作為一座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邯鄲不只地名未變,自趙國遷都邯鄲後至今,城市所處位置也從未出現過遷移。
悠久的歷史在這裡滌蕩沉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由邯鄲歷史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就有1500余條,因此被稱為“成語典故之都”。
距離學步橋不遠,在邯鄲市叢臺區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不少身着戰國袍、漢服的年輕人在這裡拍照打卡。翹角飛檐、青磚黛瓦,倣古建築與中國傳統服飾相得益彰,一秒便可“穿越”至古代。
相傳回車巷是藺相如回車避讓廉頗的地方。廉頗能徵善戰,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有一天“要狠狠地羞辱他”。藺相如聽説後,儘量不與廉頗碰面。有一天,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走來,便讓從者掉轉車頭,躲進一條小巷裏。人們對此很不理解,藺相如説:“我連秦王都不怕,還怕廉將軍嗎?只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之所以避讓廉將軍,就是以國家安危為重,以個人私怨為輕。”這話傳到廉頗的耳中,他非常慚愧,立即脫掉上衣,背負荊條,來到藺相如的面前,向其請罪。於是,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兩個人也成了一輩子的“刎頸之交”。
漢語離不開成語,説到成語那就不能不提邯鄲。邯鄲學步、葉公好龍、濫竽充數、掩耳盜鈴、梅開二度、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據統計有1500多條成語來自邯鄲。這其中既有反映執政經驗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又有寓意深刻、揭示人生哲理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有給人警示、鞭撻社會不良現象的“利令智昏”……這些成語典故成為人們認識中國歷史的窗口。
科技讓成語歷久彌新
“你好,邯丹丹。請幫我介紹‘毛遂自薦’。”“好的。下面開始介紹……”在邯鄲市博物館,成語文化數字虛擬代言人“邯丹丹”身着青色的古典服飾,在柱形螢幕上長袖飄飄,風度翩翩地介紹成語的來歷。在數字成語館的漫畫互動區,觀眾根據提示化身漫畫中的參與者,與該成語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共同完成內容創作。漫畫作品可通過社交軟體分享給好友或現場印製在文創T恤上。觀眾還可以根據現場提示,進入“元宇宙”成語典故之都遨游。
據了解,數字技術和科技正在賦能成語文化的“活化”傳承。2022年以來,邯鄲以“AI成語 游邯鄲”為主題,加快推進成語典故文化沉浸式體驗和數字化賦能,當地已孵化出成語數字人推廣大使、邯鄲成語地圖、成語數字街區等6項成語數字化成果。
在結束採訪時,一群小學生正在邯鄲市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他們停留在數字展區,一會兒用筆在本子上記錄,一會兒幾個人聚在一起小聲討論。帶隊老師説,成語是邯鄲的名片,希望學生們在學好語文的同時,多多了解成語故事和城市歷史。(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