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唐山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鋼鐵廠依託海港優勢,建起“海上鋼城”。(鄧偉 攝)
渤海之濱,河北曹妃甸。浩瀚的海面上,首鋼京唐鋼鐵廠巍然矗立,成為海天之間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西山南麓的“十里鋼城”到渤海之濱的鋼鐵“夢工廠”,從荒涼灘塗的曹妃甸到廠房林立的“海上新首鋼”,首鋼在向海圖強、求新求變的探索和收穫中,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者和示範者。
鍛造“首屈一指的鋼”
長達288米的世界首條多模式連鑄連軋生産線(MCCR生産線)高速運轉,滾燙的鋼水將經歷一場奇幻之旅。只需要25分鐘,鋼水直接鑄成板坯並軋製成鋼卷,成品鋼卷從軋機噴薄而出,薄如蟬翼,狀如紅綢。
作為首鋼京唐二期一步工程的重要項目,這條生産線的總流程比傳統熱連軋工藝節省將近3個小時,産品規格最薄能到0.8毫米,産品品質和生産穩定性達到全球領先水準。“在首鋼京唐,我們只生産‘首屈一指的鋼’!”鋼軋作業部精軋操作工榮彥明目光如炬,緊盯生産流程關鍵環節。這條産線從建設、生産調試再到達産,一路走來困難重重,他深知其中的艱辛。
2018年,榮彥明加入MCCR生産線“拓荒隊”,2020年組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了核心攻關團隊。生産線上300多萬個零部件全部剛性連接,哪怕一個螺栓松了、0.01毫米的操作誤差都會導致生産事故,全線停産。團隊成員毫無經驗可借鑒,調試過程中屢敗屢戰。
調試第一塊半無頭板坯時,攻關團隊依據外方專家給出的控制時序進行模擬測試,始終沒有成功。榮彥明與自動化專家反覆計算推理後得出一套不同的控制參數,找到外方負責人反覆溝通後大膽嘗試。在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中鋼板軋製成功,外方專家驚訝地豎起了大拇指。
以MCCR生産線為標誌,首鋼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産為核心的産業轉型,汽車板、電工鋼、鍍錫板成為三大戰略産品,産品量質齊升,不僅走出京津冀還邁向全世界。
綠色工廠探索迴圈經濟
鋼鐵行業每項生産工序都離不開水,煉鋼用水從哪來?面朝大海,首鋼人想到了海水淡化。從國外引進海水淡化技術時,現場設備調試過程一度卡殼。首鋼技術人員有着不服輸的勁兒,把設備拆開後搜尋文獻資料研究,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如今,首鋼京唐工業用水中七成來自海水淡化,每年可節約地表水2600萬噸。煤氣燃燒産生高溫、高壓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發電過程中産生的餘熱用來蒸發海水,産生的濃鹽水作為下游化工廠的原料……首鋼京唐“燃—熱—電—水—鹽”五效一體高效迴圈利用系統經驗,成為沿海佈局鋼鐵企業能源利用的示範標桿。
在成品碼頭,各類鋼材靜待着通過海運抵達世界各地,從礦石碼頭卸下的鐵礦石等大宗物料則直接通過傳輸帶點對點運送到指定轉接機房內。廠房內密閉管廊盤旋,物料全程閉環運輸管理,既減少粉塵等污染排放,又極大降低企業運輸成本。地面運輸通過鐵路接入、新能源重卡接駁等聯運方式,首鋼京唐整體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5%以上。
從北京石景山到河北曹妃甸,首鋼完成的絕不僅僅是一座鋼廠的搬遷,更是對綠色製造行業發展趨勢的引領和示範。首鋼京唐率先實施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三座5500立方米超大型高爐碳排放量比傳統工藝降低10%以上,開創國內同類型高爐的技術先河。
産城聯動日新月異
作為落戶曹妃甸的第一家企業,十餘年來,首鋼鋼鐵業持續做優做強,同時推動新産業京外落子佈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産業升級,示範引領作用愈發凸顯。
2015年1月,首鋼與曹妃甸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曹建投公司,推動首鋼內部資源10余家企業轉移聚集曹妃甸,還成功帶動多家中央企業、市屬企業、上市及知名民企落地運營,近年來共完成簽約129個産業項目,簽約投資額達485億元。
産業加速聚集的同時,熱騰騰的煙火氣在這裡聚集,曹妃甸實現從“鋼城”到“港城”的華麗蝶變。在曹妃甸新城的首堂·創業家,超低能耗建築為當地就業人員提供低碳健康的居住環境;北京景山學校、中國科學院幼兒園和北京友誼醫院、安貞醫院等紛紛落地合作辦學辦醫項目,為轉移企業的京冀兩地人員子女提供優質服務;現代服務業企業紛至遝來,2024年啟動建設的王府井購物中心將在兩年後運營……“地圖導航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我們的發展速度。”在此安居樂業多年的首鋼員工常常感慨,這片産城聯動宜居之地的發展日新月異。
老燈塔依舊矗立,曹妃甸“換了人間”。十多年前,這裡一片沿海灘塗,沒有一條硬化道路,沒有一棵樹;十多年後的今天,這裡已成為高樓林立、産教城融合的濱海城市。從新中國首都的工業支柱到曹妃甸海港新城的發展引擎,首鋼搬遷後涅槃重生,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生動的標桿實踐。(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