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右衛:六百年長城衛城迎來新生

日期:2023-08-30 09:4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萬全右衛:六百年長城衛城迎來新生

萬全右衛城。

萬全右衛城。(武殿森 攝

  從張北野狐嶺出發向西而行,就進入了“草原天路”西線。與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東線、中線相比,在壩頭“陪伴”在“天路”旁的明長城是西線上的獨特景致。它與位於壩底的萬全右衛城,共同組成了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宣府鎮最為重要的軍事防禦體系。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加速,這座承載數百年曆史的長城衛城迎來新生。

  拱衛京師的最前沿

  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明代長城東西綿延萬里。與居庸關所在的內長城不同,九邊重鎮之一宣府鎮所防衛的外長城,是抵禦外敵、拱衛京師的最前沿。萬全右衛城是宣府鎮下設的軍事衛城,被譽為“京西第一衛”,是河北乃至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軍堡衛所之一,有明代衛所制度“活化石”之稱。

  張家口西北翠屏山長城腳下,北依野狐嶺、南瀕洋河的萬全右衛,是扼守壩上壩下的咽喉。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萬全右衛城開始修建。城堡建成後,只開南、北門,東、西是兩個無門翼城,城外有兩條自然形成的護城河,城堡中央有高於城墻的玉皇閣。因翼城似為轎子的兩個耳窗,兩條護城河像兩根轎桿,玉皇閣宛如轎頂,所以萬全右衛城也被稱為“轎子城”。

  受地形限制,萬全右衛城東北、東南角稍微南移,導致整座城池略顯菱形。城墻南北、東西長均約880米,城墻上曾有4座城樓、4座角樓。在南、北門外分別設有甕城及關城,形成城套城、門套門的防禦體系。

  探尋博物館鎮館之寶

  在萬全右衛城內,長城衛所博物館很值得一去。在長城沿線,如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大境門等關鍵節點都建有長城博物館。長城衛所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長城衛所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

  衛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的軍事制度,它是以都司為地方最高軍事領導的機構,率領所屬衛所隸屬於中央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縱觀萬全都司諸衛所之佈局,構成了一個以京師為軸心的扇形防禦地帶,形成了一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部署。

  依託萬全右衛城深厚的長城資源稟賦,長城衛所博物館以明代衛所文化為主題,全景展示明代長城沿線軍事防禦體系,立體呈現明代長城衛所文化和萬全右衛城60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長城衛所博物館建築面積達6600平方米,首輪徵集展示明代衛所文化藏品128件(套)。在長城衛所博物館眾多展品中,12件明代鐵炮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展廳內,12件鐵炮依次擺放在一門仿製大炮的周圍。圓筒狀的炮身外壁鑄等距離環箍,銹跡斑駁、坑洼不平;旁邊的雲梯戰車,再現了攻城防守的戰爭場景,不禁讓人聯想火器在“弓馬騎射”時代的威力。

  2022年8月,萬全右衛城文化公園建設工程施工中,12件明代鐵炮出土。萬全文物部門隨即報告省市文物局並委託相關部門制定應急修復方案。2022年9月,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專門下撥專項資金15萬元用於該出土鐵炮的修復。2023年3月中旬,出土鐵炮完成修復,6月通過專家驗收。作為當時萬全右衛駐軍的武器裝備,出土的明代鐵炮進一步驗證了萬全右衛城在明代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復原修建讓古城“活”起來

  在明代,萬全右衛城經歷了數不清的戰事。至明末清初,邊關形勢緩和,萬全右衛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逐漸弱化,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清代,長城防禦功能減弱,蒙漢商業貿易、文化交流日盛。蒙古商人趕着牛羊、馬匹從草原來到萬全右衛城換取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萬全右衛城逐步成為周邊區域最為繁華的商業名城。然而,經歷數百年歲月,如今除了堅固的城墻屹立不倒,萬全右衛城的古建築大都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從長城衛所博物館西行約250米,是萬全右衛城中心位置正在復原修建的玉皇閣,它是萬全右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一期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

  2022年起,萬全區利用傳統的建築方式復原以前萬全右衛城主要生活區和街道。萬全右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一期工程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主要實施玉皇閣、南大街商業文化街區、民宿區、作坊展示區等項目的建設,預計2023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對外開放。隨着萬全右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建設不斷加速,這座承載數百年曆史的長城衛城迎來了新生,不僅讓當地居民留住了“鄉愁”,一座“活”起來的長城衛城將呈現在外地游客眼前。(亢春寧 韓潔)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