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廢棄礦坑變身“生態課堂”

日期:2023-04-21 09: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薊州:廢棄礦坑變身“生態課堂”

薊州區後子峪礦區,修復後的廢棄礦坑變身“生態課堂”。

薊州區後子峪礦區,修復後的廢棄礦坑變身“生態課堂”。(武亦彬 攝

  穀雨時節,位於天津薊州城區西部的漁陽鎮已是滿目綠意。來到大興峪北礦區半山腰處的觀景平臺,環繞四週,曾經破損的山體得到修復,廢棄礦坑變成了“生態課堂”。

  薊州區與北京平谷區、河北三河市接壤,古老的燕山深處埋藏着豐富的白雲岩、花崗岩。作為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薊州當地的採礦産業達到頂峰。炸山採石,毀地燒磚,挖河取沙……薊州全區超過400家石料、化工、採沙等污染企業,山體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埋下了山體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轉變源自2008年,薊州區堅定走生態轉型發展道路,出重拳、下猛藥,全面關停山區礦山開採和加工企業。山野恢復平靜後,薊州區自2014年起開展“礦山復綠”行動,為礦山創面“療傷”。

  眼前大山分幾個階梯,階梯上的綠樹在風中不停搖擺。天津廣成集團宏景公司經理韓超説,作為區域內較早進行的修復,工作沒有太多先例可循,“大家只能‘摸着石頭過河’,探索適合的修復方式”。首先採用爆破和人工手段炸掉危岩體;緊接着要平整高低不平的山體,修成一層層的梯田狀,再修成護坡,最後覆土植綠。如今,礦山重披“綠裝”,種上了椿樹、油松、柏樹、山桃等適合本地生長的植被,大興峪北礦區227畝的山體創面和礦坑也已“舊貌換新顏”。

  薊州區啟動的一期礦山復綠工程,共涉及8處礦區,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工程總治理面積4.8平方公里,綠化栽植苗木近3萬株,累計投資13億元。此外,二期、三期修復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

  近年來,為了讓廢棄礦坑煥發新活力,薊州區開始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廢棄礦坑的修復治理,並利用礦坑整治的特色地貌,發展特色小鎮、滑翔體驗、民宿餐飲等文旅新業態,助力廢棄礦坑變身休閒打卡地。投資百億元的“春山裏生態教育國際生活示範區”項目便是典型代表。

  2023年3月植樹節前後,“春山裏”還組織了以“綠意生活”為主題的植樹、堆肥科普、自然講堂等多場公益生態體驗課,希望借此不僅為廢棄礦坑增添綠色,也在人們的心裏“播種”綠色生態理念。

  這樣的生態教育課程,每年有700多節。自開放至今,“春山裏”吸引游客超過20萬人次,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受益。據了解,該項目引入了英國一所礦區修復的先進經驗。項目總經理崔崴介紹:“項目建設之初,我們就着手將創意設計融入礦山修復中,邀請國內外的知名設計師參與其中,在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着力挖掘當地豐富的地質資源、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其商業價值。”

  一樣的“靠山吃山”,不一樣的發展內涵。薊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薊州區將持續強化生態根基,以傳統景區品質提升、精品民宿打造為抓手,不斷豐富文旅消費業態,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未來,薊州將圍繞全域旅游示範區建設,以農文旅融合升級助力鄉村高品質發展。(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