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日期:2020-11-27 11: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品質優良,地下水品質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佈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佈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資訊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品質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淺層地熱可供暖製冷

  為支撐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開展了工程地質、土地品質、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淀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日前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透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佈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佈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600~4000米,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雄安新區土壤環境品質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雄安新區土地品質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品質總體清潔無污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污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佈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裏鎮等農田區。

  淺層地下水品質總體較好

  雄安新區地下水品質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安全供水提供保障。調查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品質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品質優良,富鍶地下水分佈較廣,深層地下水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淺層地下水符合飲用水品質要求。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白洋淀區淺部地質結構和滲透性已初步查明,可服務白洋淀生態修復。利用航空物探和118個地質鑽孔,初步建立了白洋淀區50米以淺地質結構模型,分析了砂層、黏土、淤泥等主要地層的空間分佈規律和滲透性,研究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為白洋淀生態修復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地下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據了解,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地質調查工作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建立了地下200米深度範圍米級精度三維地質模型,評價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適宜性,並構建了起步區萬米深度範圍地下含水層、地下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等多層次、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框架,有效支撐新區地下資源開發利用,助力“透明雄安”建設。

  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實現監測數據的線上整合和信息化服務。圍繞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需求,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了對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品質、林草濕空間分佈、地面沉降量和發育面積等指標的持續動態監測,依託“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基本實現了對全要素監測資訊的查詢統計、綜合分析和預警服務,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調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新區地下的地質結構、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佈情況都已基本查清。下一階段將轉入定期持續監測,對雄安新區一些重要的地質要素,如工程地質特性、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進行持續觀測,定期評估新區自然環境本底變化和生態狀況。(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