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
到2019年底,河北省剩餘貧困人口3.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7%,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月21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新聞發佈會。河北省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楊猛介紹,2019年以來,河北省盡銳出戰,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河北歷史上首次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河北2019年減貧超36萬人
據了解,河北省共有62個貧困縣,其中,國定貧困縣45個、省定貧困縣17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村774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2.3萬人。2019年,河北省在脫貧攻堅工作加大資金投入,省級專項扶貧資金投入55億元、較2018年增長33.89%,市縣兩級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5.7億元、較2018年增長14.3%,進一步強化了脫貧攻堅資金保障。2019年河北省減貧36.6萬人,1448個貧困村出列,13個貧困縣和涿鹿縣趙家蓬區脫貧摘帽,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和退出準確率均為100%,高品質完成年度減貧任務。45個國定貧困縣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2.4%,高於河北省平均水準2.8個百分點。
他介紹,河北省紮實推進精準施策,大力實施産業就業科技扶貧,實施特色産業扶貧項目5.3萬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産業項目實現全覆蓋;實施就業扶貧項目8562個,累計幫扶28.33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建成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81家,設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891個,派遣科技特派員1000名;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全部交付使用,30.2萬人全部完成搬遷安置。
阜平每人平均收入增長3倍多
保定市阜平縣縣長賈瑞生介紹,經過7年努力,阜平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0.81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832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由54.37%下降到0.45%,順利完成脫貧摘帽任務。目前還剩444戶832人未脫貧,阜平縣正在強化工作舉措,逐戶逐人精準施策,確保2020年上半年全部實現穩定脫貧。阜平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長到2019年的9844元,增長了3倍多;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44.4億元增長到103.7億元,增長了2倍多。值得一提的是,龍泉關鎮駱駝灣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長到2019年的13620元,增長了14倍多;龍泉關鎮顧家臺村由980元增長到16109元,增長了16倍多。
張家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表示,張北縣把發展産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産業聚集和就業擴面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光伏、農牧、旅游、生態四大脫貧産業,實現了産業精準全覆蓋、穩定增收可持續的目標,達到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張北縣充分借助張北馬鈴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被評為“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的優勢,大力推行馬鈴薯全産業鏈扶貧模式,壩上“小馬鈴薯”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赤城接入北京科技扶貧物聯網
脫貧攻堅過程中,京冀扶貧協作效果明顯。張家口市赤城縣委書記郭新耀介紹,赤城縣充分利用北京幫扶,打造了“一站一網一基地”,形成“北京研發、赤城轉化”科技協作扶貧模式,走出一條科技扶貧産業發展之路。“一站”即赤城縣建設的科技扶貧工作站,打通了“先進技術進赤城、綠色産品輸北京”的産業鏈條。“一網”,即建設科技扶貧物聯網,將全縣18家扶貧産業園區納入物聯網管理平臺,在各園區安裝攝像頭及感測器,實時傳送、監測生産區圖像及溫濕度等相關參數,北京將科技專家團隊與農業園區、市場末端緊密對接,提高農業信息化管理水準,蔬菜生産全程可控、可視、可追溯。“一基地”,即京赤科技扶貧示範基地,集現代農業高科技於一體,集中試驗示範和展示國內最先進的新品種種植和管理技術,帶動建設一批扶貧産業園區,變分散經營為物聯網下的規模經營,成為赤城發展現代農業樣板田和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推廣核心區。
目前,該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16萬畝,惠及全縣産業園區和貧困人口。通過物聯網接入北京車客家園網的海淀360家社區店,實現生産、銷售、配送一條龍。2019年赤城縣各園區依託物聯網直銷農産品160萬公斤。(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