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引進首都高校創新聯盟 北大邯鄲研究院當起“科技紅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邯鄲這樣一座以重工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更加重要。我們若想擺脫資源環境的壓力,更要在科技創新上高人一籌。”邯鄲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立彤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2014年,邯鄲市與科技創新“富礦”北京大學簽約,雙方合作成立北京大學邯鄲創新研究院。
5年來,北大為邯鄲帶來了首都高校創新聯盟。在北大邯鄲研究院這位“科技紅娘”引領下,一批北京優質項目落地轉化推廣,千年古城邯鄲也因此迎來轉型重要機遇。2019年,研究院將圍繞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新能源材料、智慧裝備、現代農業等領域,完成工業電機産品節能系統産業化、大數據智慧招商平臺、大健康營養科技開發平臺、智慧製造服務平臺等10個科技成果轉化。
北大帶來一個“聯盟”
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邯鄲市主城區東北部,這裡樓宇林立、植被茂密,宛然一幅大城市高端寫字樓的景致,北大邯鄲研究院就位於此。四層小樓的研究院門口挂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智慧裝備研究中心”“生命科技研究中心”“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五塊牌子,格外顯眼。
北大邯鄲研究院是北京大學在河北設立的唯一一家“政産學研”協同創新機構。合作過程中,邯鄲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支援研究院科研項目、500萬元支援研究院日常運作。同時,該市還提供了1.4萬平方米的研發場地和企業辦公場地供研究院使用,三年免租。
北京大學方面則提供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援。北京大學選派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紅燕挂職邯鄲市長助理,同時擔任北京大學邯鄲創新研究院院長。她介紹説,北京大學與邯鄲市合作後,北京大學所在的首都33家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聯盟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邯鄲,目前國內外高校院所、大型企業項目、人才、成果、資金等創新資源正在向這裡聚集。
為了對接當地需求,研究院建立高校院所成果庫,與1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機制。目前已簽約27個技術團隊,建成了包含5000項技術的成果庫,供邯鄲市各縣區有關企業進行對接。
另外,研究院還建立了地方企業需求庫,加強與邯鄲企業的聯繫,挖掘甄別企業150多項技術需求,對20余家優勢企業進行跟蹤服務。劉紅燕介紹,研究院2018年組織舉辦40場需求對接會,促成30項成熟技術落地,合作培養高級人才300人,實現了技術成果、需求、人才、市場等創新要素的有機匹配。
篩選項目“千里挑一”
邯鄲産業結構偏重,去産能壓力較大,産業轉型需求迫切。因此,除對接需求外,北大邯鄲研究院還肩負着為當地孵化新興産業的任務。“這裡將重點實施新材料、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産業化,服務於河北産業轉型升級。”劉紅燕介紹。
研究院科技項目負責人王碩介紹,一個合適的項目通常要從七八百個備選方案中挑選出來。“一方面,我們要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和前景,考察項目是否符合未來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項目要符合邯鄲市産業發展需要,必須真正落地,産生經濟效益和帶動效應。”
2018年,研究院成功引進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高國華教授的“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裝備研發與産業化”項目,該項目主要聚焦溫室大棚的設施自動化。傳統溫室大棚産出的蔬菜凈菜率低,田間作業繁瑣,用工人數多,種植成本高。全套自動化設備可實現葉類菜的水培、移栽、上種植架、收穫和包裝,産量是原來的8倍。同時該設備還可用於果蔬和花卉的溫室種植,目前這項技術已在邯鄲滏東農業園區進行示範應用。王碩説:“邯鄲的農業較為發達,試點成功後,可在本地大範圍推廣,這有利於提高産量,降低人工成本。”
已經孵化12家中小企業
劉紅燕介紹,研究院按照“一個項目一個公司”的轉化模式,促進關鍵技術的落地。創新團隊與研究院作為合作雙方成立合資公司,研究院秉着支援創新團隊,尊重科技創新成果理念,按比例分配成果收益,支援創新團隊創業。除此之外,研究院還有第二種轉化模式——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研究院以技術持股方式轉化成果。第三種轉化模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和諮詢服務。
“邯鄲是國家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協同創新為邯鄲提供了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王立彤表示,2018年以來,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設立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新能源材料、智慧裝備、生命科技等5個高水準研究中心,完成了相變儲能材料、發動機尾氣後處理系統等4個項目的中試,目前正在組織實施高性能合金材料輕量化部件等3個重大産業化項目技術攻關,已孵化出河北美泰材料科技、河北未名電子科技等12家中小企業,其中美泰公司3年內可達到5億元的年産值。
同時,邯鄲市還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研究院提供了1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設立先進裝備和新材料兩支産業基金,推動研究院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形成産業化集群式發展。(李如意 米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