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際,又到了候鳥遷徙的季節。從桑幹河、洋河,到白河源、雲州水庫,隨着一條條“流動的河”被重新喚醒,在張家口,每年春秋兩季有超過50萬隻候鳥經停補給。京張攜手,以水為脈,以鳥為信,正共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篇章。
共守生態,擦亮“金名片”
早上6點,晨光微露。有着40多年觀鳥經驗的張躍文身着迷彩服,已靜候在懷來縣官廳水庫湖畔。一會兒的工夫,他的身邊就聚集了10多人。這些觀鳥者中有舊相識,也有新面孔。
近年來,隨着官廳水庫的華麗蛻變,候鳥種群數量持續增長,京張兩地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為全面掌握庫區鳥類資源狀況,兩地先後布設官廳水庫壩前、八號橋濕地、黑土洼濕地、野鴨湖濕地、媯水河濕地、臥牛山、太師莊村、張官營農場等8個觀測點位。
為進一步提高濕地保護效果、濕地修復科技含量,懷來縣與中國科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單位合作,對永定河及官廳水庫濕地的水質、土壤等環境因子和野生動植物進行系統監測,及時掌握濕地內環境因子的動態變化、野生動植物分佈等情況,使濕地修復工程更加科學,穩固野生動植物的“生命家園”。
“鳥浪”歸來,濕地煥新生
眼下,涿鹿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秋意漸濃。夕陽的余暉下,一片片蘆葦隨風搖曳,如金色地毯鋪滿大地。其間,白骨頂雞在河道裏穿梭嬉戲,長腳鷸翩翩起舞,赤麻鴨悠然信步……伴隨着啾啾鳥鳴,一個個靈動的身影活躍於藍天碧水中,何其美哉!每到遷徙季,數以萬計的候鳥翩然飛臨,在水面上空形成壯觀的“鳥浪”景觀。
作為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的一員,楊國慶已經走了7年護鳥路。最初巡護時,河岸滿是泥濘,鳥兒身影並不多見。2017年,涿鹿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開始建設,通過構建蝶形洼地、植被恢復等措施,營造開敞水面、淺灘地、淺水草叢、生境島等,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樂園。每年各類遷徙鳥類達數萬隻,其中黑鸛、白頭鶴、大鴇、遺鷗等154種野生動物成為楊國慶鏡頭裏的主角。
4月,楊國慶在第28本巡護日誌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首次在濕地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種群活動。18隻體長達1.2米、翼展超2米的大型涉禽正在覓食,黑白相間的飛羽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他屏住呼吸連按快門,既激動又生怕驚擾到這些“稀客”。東方白鸛的到來,使涿鹿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增至7種。
科技賦能,監測更精準
沽源縣素有“三河之源”的美譽,這裡擁有豐富的水系和廣袤的濕地。在沽源縣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觀鳥園內,工作人員正在為南遷候鳥大軍即將到來做著準備。
候鳥對於遷徙途中的驛站選擇比較苛刻,只有良好的水質、豐富的食物以及安全的環境才能贏得它們的青睞。隨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每年春秋兩季,都會有大量候鳥在這裡棲息、轉机,它們或盤旋於湖面,或在淺灘覓食,萬鳥翔集,景觀壯觀。
候鳥翩躚,不僅是生態修復的見證,更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綠色畫卷。
“這回看看還能發現哪些新訪客。”説話間,工作人員劉玉龍望向2024年10月新引進的鳥類AI智慧監測識別系統。這是一種利用電腦視覺識別技術來自動監測、識別和追蹤鳥類的系統,由AI識別演算法模組和鳥類AI智慧監測識別系統構成,週邊配有6套超清錄影機,實現對鳥類準確發現、自動拍照、實時比對、精準識別和自動上傳。2025年5月,就是通過它首次監測到“三有”保護鳥類白眼潛鴨,使閃電河濕地的鳥類物種數達到223種。(李如意 趙曉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