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川老街兩樓競秀 滄州再現運河盛景
圖①:南川老街上復建的南川樓。(田佳瑋 攝)
圖②:《運河之花》陶藝繪畫系列作品。(常樂 攝)
東接南湖、西依運河、背靠南川古渡口,倣明清式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景致清新秀麗……在滄州市中心運河沿岸,南川樓和朗吟樓遙相呼應,南川老街開街運營,游人絡繹不絕,為京津冀游客提供了一處文旅休閒好去處。
拍照打卡,游客一定會首選南川樓和朗吟樓。這兩座古樓與運河歷史密不可分,滄州沿海産鹽量大質優,這些鹽要集中到長蘆鎮(今滄州市區)通過運河碼頭裝船銷往各地,所以這些鹽被稱為長蘆鹽。明朝初期在這裡設置了辦公場所長蘆鹽運司——南川樓。
走到朗吟樓下,只見樓閣飛檐翹角,四角攢尖,呈現歇山頂式設計。朗吟樓的來歷更是頗有趣味,曾有呂洞賓喝滄酒後“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的傳説,因而後人建造此樓並取名朗吟樓。如今游客看到的並非兩座古樓原貌,而是依據文獻記載復建的。
從朗吟樓出發,沿着運河向南,不同於周圍新建的倣明清式建築,有兩處建築格外顯眼,民國風與工業風並存,明顯帶有歲月的痕跡。
據了解,除復建百年古樓之外,南川老街還保留了兩處百年老建築——滄州市麵粉廠和大運河小劇場。滄州市麵粉廠始建於1921年,是滄州最早的現代民族企業之一,幾經興衰更替,見證了滄州市麵粉製造業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大運河小劇場則建於1949年,曾上演豐富的河北梆子劇目。“和其他新建的倣明清建築不一樣,這兩處老建築見證了百年曆史,能讓人們感受到運河歷史文化的厚重。”滄州大運河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石誠説。
運河悠悠,古建林林總總,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走進南川老街的凡軒美術館,這裡展出着滄州市青年畫家劉志甜和青年陶藝家張府成合作完成的《運河之花》陶藝繪畫系列作品,300余件陶藝器具上繪製了京杭大運河沿線35座城市。
在代表北京的器具上,京劇旦角形象搭配兔兒爺、糖葫蘆、月季和菊花,呈現京味十足的文化氣息;在代表蘇州的瓶器上,只見一位蘇州繡娘正在進行織繡;在代表河南的瓶器上,豫劇穆桂英形象英姿颯爽;在代表滄州的器具中,描繪了鴨梨、小棗等特産美食以及木板大鼓、雜技武術等非遺文化。在“運河之花”主題下,藝術工作者選擇用運河沿線35座城市市花和女性形象來講述運河故事。
陶藝家張府成從小在滄州運河邊長大,他將自己對運河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陶藝創作中,京杭大運河一脈貫通南北,帶來了繁榮與開放,是35座沿線城市的文化紐帶。張府成表示,滄州人具有守望相助、開放包容的情懷,未來我還會繼續思考怎麼更好地呈現運河文化,以陶藝為載體傳遞運河文化。
沿河觀賞古建,游街品嘗美食,南川老街內設置了五條街區,特色美食飄香四溢,吸引游客感受這濃濃的煙火氣。鹽運街上一家“杜生包子”店舖門前排了長隊,門店招牌上標着“始於1905”。店舖經營方尚國正來自滄縣杜生鎮,與家人共同傳承着有百年曆史的杜生包子製作技藝,每天起早貪黑準備食材,“我們要做滄州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早餐。”鹽運街與食坊街匯聚了滄州各地的特色餐飲。石誠介紹,在南川老街的品牌入駐過程中,滄州市下轄16個縣市分別推薦當地美食品牌,希望家鄉美食文化能融入南川老街。
南川老街,讓人們重拾舊時光。在這裡,歡鬧與靜謐共存,再現昔日滄州運河的繁華之景,成為城市的會客廳和休憩空間。(田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