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坑殘丘變身綠水青山 河北最大單項礦山治理項目年底完工

日期:2020-09-18 09:2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廢坑殘丘變身綠水青山 河北最大單項礦山治理項目年底完工

經過治理的三河東部礦區已披上綠衣

經過治理的三河東部礦區已披上綠衣。(孫連江攝)

  京津腹地的廊坊三河市東部有一片78平方公里的山地,這是一馬平川的廊坊僅有的山區。歷史上,這裡的採礦業一度興盛,為京津兩地城市建設供應了約40%的石料。

  但持續數十年的開採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留下大量坡度近90°的危岩體、白茬山體,以及深淺不一、不連貫的深坑,給群眾生産生活帶來地質災害隱患。開採、運輸和碎石過程中産生的粉塵還成為京津霧霾源頭之一。

  近幾年,三河市投入80億元分期啟動共22平方公里的東部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其中,由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五期工程治理範圍達6.95平方公里,是河北最大的單項礦山治理項目,將於2020年年底完工。

  ■“很多山體內部已‘酥了’”

  開闊的綠地中,幾座近百米的孤山拔地而起;山腳下,一條小徑蜿蜒而上,徐徐通向山頂……這不是喀斯特地貌區,而是三河市東部段甲嶺鎮境內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

  就在一年多前,這裡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寸草不生,殘山斷壁間坑洼遍地;颳起風來,塵土漫天。

  “根據勘查,項目區地形地貌破壞面積達5.78平方公里,佔全部面積的82.8%,破壞嚴重。有不同規模的採礦平臺129個、採坑24個、渣坡80個;36個開採面的坡度多數超過60°,最高的有150米;還有7座殘山。”中冶沈勘三河項目部副經理趙顯濤説,由於長期無序開採,特別是頻繁使用爆破手段,區域很多山體內部實際上已經“酥了”,存在崩塌、浮石等地質災害隱患。

  在現場,一個五六十米高的渣坡下有一座小型工廠,坡底距工廠尚有一段距離。趙顯濤説,如果不加干預,渣坡會繼續前移,日積月累,工廠最終就只能遷走。

  ■加強安全防護是治理重點

  中冶沈勘將6.95平方公里的治理區域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和35個設計分區。自2019年10月開工以來,進行了包括土方、石方、砌築、綠化、灌溉、配套設施建設等一系列龐雜、細緻的治理。

  山體和坑坡在常年破壞性開採後變得非常脆弱,加強安全防護是治理工程施工中的重點。趙顯濤説,治理前的礦山區域一般人通常是不敢進入的,尤其不敢靠近山體。治理工程在平整土地、削高填低的同時,會特別做好山體、坡體的邊坡加固,避免岩體滑落,“將來讓游人進得來”。這一看上去普通且簡單重復的工序,卻是整個工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完工後還將進行三年養護

  走入五期工程獨具特色的第30分區創新試驗區,只見道路兩旁種植了油葵和油菜花各10余畝。工作人員表示,正因為五期工程單項面積巨大,他們才有條件在年底完工前嘗試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以便獲取相關參數,為之後的環境美化提供幫助。

  按照規劃,五期工程西區面積2.98平方公里,主要進行局部平整,覆土綠化,恢復生態環境,使整體景觀美化、協調;東區面積3.97平方公里,盡可能地整理出可利用的平地資源,用作進一步規劃。

  趙顯濤介紹,治理完工後,所有露土露白區域將全部披上綠衣。通過引中水上山,35個設計分區的每個分區都會建造蓄水池,形成山水相依的美麗景致,“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三河市,中冶沈勘的任務並不會隨着工程完工而結束。他們還要對綠化進行為期三年的養護。(白波)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