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京津冀近7成地區將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日期:2019-03-23 13:2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2022年京津冀近7成地區將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到2022年,京津冀地區年均壓采地下水25至26億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地區實現採補平衡;到2035年,全面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超採虧空水量逐步填補。3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水利部及相關部門介紹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的情況。2018年以來,水利部和河北省對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三條河流的生態補水試點工作也取得明顯效果,這為總體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提供經驗和示範。

  華北累計“虧水”1800億立方米

  中國是缺水的國家,每人平均佔有的水資源量在世界排位靠後,南多北少。華北地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華北地區人口1.68億,但是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只有全國的4%。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表水衰減,每年華北地區超採55億立方米左右,其中京津冀地區超採34.7億立方米。據估算,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1800億立方米左右,超採面積達到了18萬平方公里,一些地區的地下水位已經嚴重下降。

  超采地下水導致了河湖水面萎縮,甚至乾涸。在華北的一些地方,有河皆幹、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這樣的生態環境問題非常突出,這對我國水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魏山忠説:“如果我們再任其發展下去,對華北地區造成的危害將是不可逆轉的,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

  京津冀成華北地區治理重點

  解決華北地下水超採問題,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關係到京津冀協同發展,也關係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此,2019年1月,水利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制定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將這次綜合治理的重點確定為京津冀地區,包括兩市一省地下水超採的區域,大概涉及到11個地級市、149個縣區,治理面積約8.7萬平方公里。到2022年,京津冀地區在正常來水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年均壓采地下水25至26億立方米,現狀超採量壓減率70%左右,讓三分之二的地區做到採補平衡,特別是超採區城鎮,力爭做到全部實現採補平衡。到2035年,全面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超採虧空水量逐步填補。

  魏山忠介紹,治理措施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一減、一增”。“一減”,就是減少用水量,主要是兩個措施:一是節水,儘管華北地區在我國的水資源利用效率、節水水準相對是較高的,但是還有潛力,所以要挖潛;二是調整結構,通過工業限制高耗水,包括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來減少用水。“一增”,就是增加水量,包括南水北調調來的水,包括周邊外來的調水,還有當地非常規水的利用。

  生態補水試點效果明顯

  近年來,隨着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具備了向華北地區補充水的條件。2018年,水利部和河北省選擇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這三條河做了一次集中試點工作,通過河道整治、生態補水、加強管護等措施,利用南水北調水、上游水庫水和再生水實施生態補水,為總體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提供經驗和示範。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楊得瑞介紹説,目前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和突出成效。一是推動了試點河道的整治清理。由於這些河流長期沒水,一度成為垃圾場,河道狀況不佳。在補水之前,進行了河道的清潔整理,清除了大量垃圾、非法堆放的東西,整治了很多排污口,把河道清乾淨了。二是生態補水效果明顯。2018年9月份開始輸水,目前這三條河總共輸了8億多立方米的水,其中將近7億是南水北調的水,還有1億多是當地水庫的水。(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