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累計接診12萬人次
“嘀……嘀……”在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的手術室內,北京醫生初君盛手持手術刀,正透過大型手術顯微鏡,一點點將腫瘤從患者的腦中剝離。患者來自內蒙古,被頭痛折磨多年,幾乎雙目失明,本來想去北京就醫,卻由於疫情被“堵”在了張家口。經初步診斷,初君盛判斷其為腦膜瘤,隨即聯合ICU、麻醉、血庫等相關科室,以最快速度進行搶救。經過14個多小時的緊張救治,最終直徑10釐米的腫瘤被成功切除……“即便是在北京,這樣難度的手術也並不多見。”初君盛表示,如今在腦科中心,如此複雜手術的比例在不斷攀升。
2015年,張家口市第一醫院與北京天壇醫院正式合作,雙方聯手建設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從那時起,一批批北京醫生前赴後繼,來到張家口進行醫療支援。截至5月底,腦科中心累計門診接診量達12萬人次,收治住院患者兩萬餘人次,其中會診疑難病例數量、手術總量、疑難重大手術量等躍居河北省前列,輻射範圍覆蓋晉冀蒙。
張家口腦科中心籌辦之初,北京天壇醫院面向全院公開招募和遴選赴張幫扶人選。在最初報名的名單裏,就有初君盛的名字。“我很早就到過張家口,想為那裏的發展出一份力。”他説。從2015年到2018年,四年申請四次,都未如願。2019年8月,任命書擺到初君盛面前。初君盛成了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主任。
五年來,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的發展出乎意料。“之前來這裡做過手術,印象裏硬體器械、手術品質等與北京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初君盛説,經過四年多的積累和發展,張家口腦科中心不論是整體管理水準,還是醫療隊伍儲備、診療服務能力都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在高血壓、腦出血、腦外傷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方面已達到“北京標準”。
更高的起點,也讓初君盛感受到了肩頭更重的責任。上任之初,初君盛便在原有會診中心基礎上,一週一次推進疑難病例遠端會診常態化,同時優化學科配置,細化專業分科,神內、神外分別新增一個病區,將中心床位由100余張增加到300余張,滿足更多患者就醫需求;以腦腫瘤、腦血管病介入、功能神經外科等為專業方向,強化本地醫師專科化培養,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本地專家團隊。
來張家口後,初君盛發現,腦血管疾病特別是腦卒中是張家口地區多發病之一,而此前腦科中心乃至張家口市的急性溶栓技術仍以藥物溶栓為主。緊跟學術前沿,他開始嘗試逐步將介入溶栓的理念引入到臨床工作中,並以輪訓形式選派5名業務骨幹赴天壇醫院學習進修,補齊溶栓治療的最後一塊短板。如今,初君盛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申報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目前腦科中心在人員配備、手術品質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這一標準。”他説。
從醫多年,初君盛看到了許多因病致貧的病例,他對疾病與貧困的關係理解得更加深入。“貧困地區的患者更加需要關懷和救治,健康的身體、強健的體魄才能保證他們如期脫貧、不返貧。幫助貧困地區患者解除病痛,就是我來這裡的初心。”(李如意 胡程利)
連結
三地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水準普遍提高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發佈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分析指出,京津冀公共服務水準總體提升,各城市有待提升的領域各具差異。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公共服務水準普遍提高,“病有所醫”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藍皮書主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介紹,2010年至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公共服務水準普遍提升,2017年綜合得分排名依次為: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邯鄲、唐山、秦皇島、滄州、張家口、邢臺、廊坊、承德、衡水。(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