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療協同讓人順心安心
近日,京津冀醫療保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天津舉行,三地加快推進異地門診直接結算和醫保一體化工作,並將率先在已納入國家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定點範圍的醫療機構中進行試點。
醫療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的重要組成,也是最能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領域之一。京津冀異地就醫相當常見。但令人頭疼的是,異地看病往往需要先行墊付門診醫藥費,然後再將單據帶回投保地人工報銷,往返奔波耗時耗力。此次三地簽署合作協議、加快推進異地門診直接結算,正是直擊痛點之舉,不僅就醫便利度大為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也將有所提高。
醫療協同,京津冀一直在行動。截至年初,北京市17家醫院與河北20家醫院建立合作關係,33項臨床檢驗結果在區域300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可以説,三地醫療衛生資源正在穩步邁入共用時代。從更大視角來看,這也是着眼三地未來養老産業一體化的前瞻之舉。當下,河北有14個縣市正在推進康養基地建設,燕郊地區近40萬居民持有北京社保卡,疏通異地就醫的“最後一百米”,免除群眾的後顧之憂,區域養老一體化才能穩步實現。
推進異地結算令人期待,但實現京津冀醫療保障同城化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目前,除了硬體差異、體制梗阻,醫療服務水準、尖端醫學人才等“軟體”方面的位勢差,仍是橫亙在三地面前的“攔路虎”。接下來,惟有下大氣力補齊短板,均衡高效的區域醫療體系方能完善成型。比如,通過遠端會診、專家下沉等措施,逐步化解河北患者在家門口診斷疑難病症等難題;再比如,通過技術合作、科室託管、合作共建、人員進修等,不斷提高醫療人員專業素質和服務水準。多措並舉、“軟硬”兼施,醫療協同的效能進一步激活,釋放的紅利將反哺京津冀的長遠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舉凡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群,公共服務基本都實現了均等化。以醫療為抓手,做實公共服務協同大文章,群眾就能得到更多實惠,京津冀也將成為更具活力、更加和諧的發展高地。(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