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 歌續傳承 三地民歌唱響京味津韻冀鄉情

日期:2024-08-10 14:3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桃葉那尖上尖,柳葉兒遮滿了天。在其位的這個明阿公,細聽我來言吶……”8月8日晚,伴隨着悠揚婉轉的歌聲,“瓣瓣同心 歌續傳承”音樂會在石景山區文化中心舉行。本場音樂會作為“京津冀地區民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的彙報演出,30位學員深情演繹了《好熱的天》《畫扇面》《小白菜》等20余首京津冀民歌,為觀眾帶來一場活潑生動、極具地域特色的音樂盛宴。

  “好熱的天兒——”隨着北京民歌《好熱的天》的旋律響起,演出拉開帷幕,來自中國東方歌舞團的國家一級指揮楊春林帶領中國音樂學院民樂團現場伴奏,悠揚的樂聲與歌聲相輔相成,和諧共鳴。

  只見一歌唱演員身着紅色對襟上衣,扎着麻花辮從舞台中央跑出,邊唱邊抬手做擦汗狀,仿佛正處於炎炎夏日下。兩位穿着黑色立領中山裝的男演員緊隨其後登臺演唱。“從南邊兒來了一個大妞兒啊,梳着油頭哇,戴着玉簪兒……”歌聲風趣幽默,京味十足,帶領觀眾走進老北京衚同裏的夏日氛圍中。

  音樂會共選擇了8首極具代表性的北京民歌,《探清水河》旋律悠揚、《水牛兒》質樸童趣、《對花》輕快活潑……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在歌聲中娓娓道來,現場氣氛熱烈,喝彩聲此起彼伏。

  “這玉泉山的水呀駱駝給我馱,南來的蜜蜂兒給我打窩。”這首《趕廟會賣酸梅湯》喚起了觀眾孫先生的老北京回憶,從小在石景山長大的他介紹,“咱們過去西邊就有養駱駝的傳統,運煤用的是駱駝,這都是有淵源的。”

  一陣清脆的快板聲響起,演出進入天津民歌篇章。“正月里正月正,劉伯溫修造北京城。”《蓮花落》以天津方言為基礎,唱出濃濃津韻。天津時調《畫扇面》表達女子對心愛之人的思念,歌曲《探情郎》則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一位女子前往探望情郎的路上所遭遇的一連串啼笑皆非情景……舞臺上,天津人那份特有的積極樂觀與熱情幽默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方言是民歌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民歌旋律的基礎是按照當地人説話語調來的。”劉予希是《探情郎》的演唱者之一,據她介紹,方言是她在此次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難題。為此,來自天津音樂學院的指導老師趙振嶺帶領學員們逐字逐句朗讀、演唱天津方言,才有了如此接地氣的舞臺呈現效果。

  “今年為奴已經二十五,再過幾年就三十齣,媽媽娘你好糊塗!”這首《媽媽娘你好糊塗》以一位年輕女子的口吻,表達了對母親不理解自己追求愛情的埋怨。飾演女兒的演員陳含露身着一襲粉紅色的旗袍,撒嬌跺腳十分俏皮可愛。而媽媽的角色居然由一名男演員戴着頭飾反串,這樣詼諧的搭配讓現場觀眾忍俊不禁。

  “三月呀裏來是清呀那個明,姊妹們雙雙去踏青。”一首悠揚婉轉的《放風箏》拉開河北民歌篇章序幕。袁筱璇等三位女演員登臺,她們時而抬頭裝作望向風箏,時而側首低語,生動展現了在春意盎然的三月天,姐妹們相約踏青、放飛風箏的情景。

  演員們活靈活現的表演離不開幕後團隊的精心設計。當天的演出,大多數民歌篇幅短且風格相近,如何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持續吸引觀眾成為一大挑戰。為此,演出導演、原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女高音歌唱家孫麗英與團隊絞盡腦汁,“我們通過類似情景劇的形式把民歌串聯起來,每首歌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獨特的風格,在劇場既能聽到美妙的歌聲,又能看到精彩的表演,牢牢抓住觀眾注意力。”

  “小白菜呀,地裏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呀。”一首家喻戶曉的《小白菜》將當晚的演出氛圍推向高潮。歌詞以自述的口吻表達了一位小女孩對母親的思念和呼喚,如泣如訴,催人淚下。

  “這首歌傳唱度很高,但在實際表演中,情緒的把握和層次的遞進仍是一個挑戰。”《小白菜》的歌唱演員之一袁碩介紹了這首歌背後的故事。最初綵排時,三位演員被歌詞打動,哭成一團,卻被指導老師趙振嶺指出她們“悲傷沒有來由”。小白菜畢竟只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姑娘,並沒有那麼苦大仇深,“我們需要表現出一種悲涼但不過分悲傷,害怕但不含仇恨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處理是非常微妙的。”

  “説了一個一,道了一個一,什麼樣子開花在水裏?”“荷花開花在水裏嘛一二呀二呦。”男女聲對唱《十朵花》一問一答,巧設懸念引人入勝。在歡快愉悅的歌曲中,本場演出落下帷幕,為期一個月的“京津冀地區民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也隨之迎來尾聲。

  “歌裏的十朵花,每一朵都有獨特的色彩和風格。這就如同我們祖國大地上豐富多彩的民歌文化,等待我們去挖掘、去傳承。”項目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李琳總結道,京津冀如同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今天不是項目的結束,而是另一段征程的開始。我們期待30位學員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帶動更多的人熱愛京津冀民歌,了解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見證。”

  據悉,“京津冀地區民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來自京津冀地區的藝術院校教師、專業院團演員、中小學音樂教師、高校在讀學生等30名學員利用暑期“充電”,在權威歌唱家、教育家、音樂理論家、民族民間音樂專家等老師的帶領下,系統深入學習民歌有關理論,在京津冀三地參與實地采風,提高民歌演唱技能,推進京津冀民歌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