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幫扶阜平再結碩果,北京·燕太片區職教扶貧協作區成立 51所職校手拉手 將帶動5萬人脫貧
從河北阜平職教中心畢業並在阜平電商館工作兩年後,黃海蓮已經成為電商館的中層負責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這讓曾經教過她的老師很欣慰,因為她的工資比學校老師的還要高。
“通過電子商務等專業學習,很多進入職校學習的學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從頭到尾都要感謝北京方面的幫助。”阜平職教中心校長韓文達頗有感觸地説,從1995年建校以來,北京一直為阜平職教中心發展提供幫助,二十多年來,一撥又一撥學生在北京的幫助下,走上致富道路。
如果不是趕上阜平職教中心與北京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合作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機會,20歲出頭的黃海蓮畢業即將面臨尷尬的境遇,她在阜平職教中心學習平面設計專業,但是這個專業在阜平縣這樣的老區縣城“毫無用武之地”。
2016年,在北京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幫助下,阜平職教中心建立起了電子商務專業。“整個專業從人才培養方案到專業課程設置,都是在北京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手把手幫助下完成的,學生上課用的課本也是由北京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提供。”阜平職教中心教務處主任陳業春介紹,不光如此,電子商務專業的師生還有機會到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接受培訓,老師提升專業教學水準,學生提升專業實操技能。黃海蓮就是那個時候趕上了機遇,在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她和同學們所學的專業從平面設計轉到了電商視覺設計。
“北京對阜平職教中心的幫助源遠流長。”談到北京對阜平職教中心的幫扶,韓文達娓娓道來,阜平是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縣,財政拮據,無力投資,職教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阜平職教中心1994年5月建校的時候,一窮二白,經北京市教科院職教研究所牽線搭橋,與北京市資訊管理學校、北京市阜成路學校、北京市189中學等6所職業高中結成聯誼學校,這些北京兄弟學校的幫助不僅包括學校管理、師資培訓,還包括捐贈課桌及圖書等。
二十多年來,北京對阜平職教中心的幫扶不斷深化。2015年至今,阜平職教中心先後與北京昌平職業學校、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開展合作,達成關於汽車專業人才聯合培養協議。與北京昌平職業學校共同舉辦了4期農家樂經營管理與餐飲技術培訓。
“説是資源共用,實際上阜平職教中心享受到北京的支援更多一些。”韓文達介紹,與北京合作的幾所職業學校,不僅提供師資和學生技能培訓,還幫助推薦學生就業。目前電子商務專業有50%的學生在北京就業,汽車專業也有一大部分畢業生進入長安汽車北京工廠等汽車相關行業工作。
通過職教就業,在校長韓文達那裏擺出來也許只是統計數字,但對於具體的貧困戶來説,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阜平城南莊鎮南安村的關濤,父親常年吃藥,母親務農,妹妹上小學,家徒四壁。從阜平職教中心汽車專業畢業之後,關濤順利進入長安汽車北京工廠就業,月工資4000元左右,每月可補貼家中3000余元,全家人的生活狀況大為改善。
2013年以來,阜平職教中心累計招生4160人,目前已有1500多人到車企和4S店實習就業,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韓文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四口之家計算,家庭每人平均年收入可達7000元以上,實現了“培養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扶貧目標,帶動了6000多人脫貧。
8月底,北京·燕太片區職教扶貧協作區在阜平縣宣佈成立,協作區學校、企業等成員單位將以阜平職教中心為核心示範校,整合北京·燕太片區職業教育優勢資源,推動職教扶貧。職教聯動合作範圍覆蓋北京和燕太片區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包括保定、張家口、承德、大同、忻州、烏蘭察布等6市34個貧困縣。
“北京·燕太片區職教扶貧協作區成員包括燕太片區38所中職學校、北京13所中高職學校,以及大型企業、社會團體等70余家成員單位。協作區學校將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其目標也很明確。”韓文達介紹,2018年上半年,燕太片區38所成員學校免費培養建檔立卡貧困生6000名,其中阜平職教中心集中免費培養建檔立卡貧困生1111名。未來3年,片區內學校將全力對接京津冀,擴大對接範圍,提升對接層次,免費培養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5萬人以上,帶動脫貧人口5萬人以上。
採訪手記
職業農民越來越多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明確指出,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採訪時,這句話時常被阜平職教中心的校長和老師提起,同時提起的還有北京的幫助。北京所提供的幫扶讓阜平職業教育“拔窮根、挪窮窩”的天然優勢發揮得更加出色。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就業脫貧為目的,與阜平職教中心合作的北京職校,利用資源優勢為其量身定做了市場急需的專業,並積極與優質企業、行業協會對接,與長安汽車、北京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等車企、協會合作,打造了“未畢業、已就業”的“無縫就業模式”,扶貧更加精準有效。
職教合作改變的不僅僅是當地貧困戶的收入狀況。在阜平城南莊鎮尹文軍夫妻倆經營的葡萄園裏,50歲的尹文軍一身行頭看上去還是種地的農民,但是一開口説話就知道他和傳統的農民大不一樣。兩年前,在北京闖蕩了17年的尹文軍回到老家,在家門口承包了8畝土地種葡萄,畝均純收入7000元,是他種玉米收益的10倍。葡萄生長季節,有什麼病蟲害問題,他在田間地頭隨時拍照發個微信,阜平職教中心的老師就可以線上答疑。最忙的時候,他還要雇人打理。得知記者從北京來,他連忙介紹,園子裏的葡萄可快遞至京津冀,免郵費,夕發朝至。
從過去種莊稼靠天收或者出門打工,到如今在家門口搞種植,關心技術提升和市場行情,同時帶動周邊農民增收,像尹文軍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在阜平逐漸增多。阜平職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四年職教中心累計完成各類培訓2.75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2萬人次,惠及貧困家庭5236戶,因技術培訓實現當地就業2312人,年每人平均實現增收10000多元。
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改變的是當地貧困家庭的思想,是阻斷貧困代際轉移最根本的措施,像尹文軍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越多,老區扶貧的脫貧之路才會走得越紮實。(豐家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