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李大釗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衚同24號(原石駙馬後宅三十五號)。2013年3月5日,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北京李大釗故居院落西側屹立的李大釗同志半身銅像,莊嚴凝重。

院中這兩棵海棠樹,是根據李大釗在此居住期間曾手植過海棠樹的史料記載特意移植於此的。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一家在石駙馬後宅三十五號居住將近四年,這裡是李大釗在北京租住的第四處住所,也是李大釗與家人在故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

北京李大釗故居廂房和耳房都是平頂的,這種院子一般居住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堂堂北大教授怎會住在這裡呢?李大釗説:“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實簡樸之生活。”

堂屋是李大釗一家的餐廳和接待室。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中堂畫,這是根據李大釗大女兒李星華的回憶重新繪製的。

在中堂畫兩側懸挂着一副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此聯可以説是李大釗一生精神風範的真實寫照。

在故居居住時李大釗已是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當時,北京大學教授在社會上的地位很高,家中都配有電話。老北京的電話分東、西兩局,李大釗家的電話號碼是西局2257。

1920年10月,《少年中國》雜誌第2卷第4期刊登了李大釗搬入石駙馬後宅三十五號的消息,這也成為李大釗在此居住最有力的證據了。

西耳房是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的住室。

在緊張的教學和工作之餘,李大釗最喜歡和孩子們下軍旗。當時他們一家都是自己動手畫棋盤,親手折棋子。這也體現出了李大釗簡樸的生活作風和對子女的教育是在生活的點滴中。

李大釗夫婦的臥室。李大釗一入北大即加入進德會,是甲種會員,這也體現了李大釗道德楷模的風範。

這間屋子是東耳房。李大釗一生三男三女6個孩子,在這間屋子曾住過李大釗的幾個幼小的孩子:炎華、光華、鐘華和給光華喂奶的老王媽。

東廂房北屋是李大釗的長子李葆華的住室。

李葆華記得魯迅先生寫的《吶喊》小説集一齣版,父親就立刻買回來送給孩子們,因為他希望孩子們成長為“遇山不愁,逢水不懼”的革命者,認為這本小説集對孩子們有促進作用。

李大釗的家時常有青年朋友和黨內同志來到這裡,住在這裡就像和住在自己家裏一樣。

北京的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會議曾經都是在西廂房內召開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後來黨組織在陶然亭慈悲庵有了固定活動的地點才改變。

李大釗在拍賣行淘了架風琴。在颳風下雨的時候李大釗經常用雨聲和琴聲掩蓋他們唱革命歌曲的聲音防止別人聽到,用雨聲和琴聲掩蓋他們召開重要會議的聲音,防止敵人竊聽。

李大釗以極高的熱情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産黨,積極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從一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轉變成一位傑出革命家,成為20世紀初中國革命的“播火者”。

《史學要論》是故居館藏一級文物,這是李大釗系統闡述其史學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是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奠基石。